阅读历史 |

第 63 章 视频:墓穴有钱(2 / 2)

加入书签

【时间来到汉朝,民间盗墓行为也更加风靡,司马迁在《史记》中整理各种致富方式时,将掘业放在田农之后,足可见当时盗墓行为有多常见。

出现这样的情况,离不开厚葬之风的越演越烈,受孝道和财富累积的影响,人们往墓穴里放的东西更多了,比如海昏侯刘贺的墓葬,他的墓葬出土了两百公斤的黄金,其它文物一万余件,甚至还有两百万枚五铢铜钱。】

伴随着天音,天幕放出了当初海昏侯考古的纪录片片段。

全是铜锈的青铜钱看起来腐坏的厉害,通体灰黑,甚至和泥土差不了多少,若只有一枚,平民能会捡起来,却不会多珍惜,可两百万枚堆积成山的铜钱呢?

小山一样铜钱第一眼看上去,差点以为是土堆,随着镜头拉进,才能看到这是由一个个铜钱组成的铜山,三个时空的百姓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财富,他们张大了嘴巴,呆在原地

() ,不知道要做何反应。

“钱!”

“钱山!”

不知道是谁喊了这么一句,呆愣的百姓民众全都疯狂的向天空伸出了手,甚至还有人滑稽的往天上猛蹦,仿佛这样能够够到钱这些钱似的。

而天幕好似觉着这些刺激还不够,又放出了海昏侯那两百公斤的黄金制品。

最先出现的,是工作人员清理满箱子的金饼,哪怕上面沾有不少泥土,可这点泥土,又怎么能掩盖黄金诱人的光泽?紧接着,天幕又展示出清理过的后的各类黄金制品,饼形金、麟趾金、金钣被放在红绸布上,五个一列,一字排开,一眼望不到尽头!

太多了,实在是太多金子了。

不仅平民被刺激的癫狂,就连豪强贵族也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所有人脑海中都浮现出一个念头:

原来墓葬里,会有这么多金子啊?

唐朝

李世民看着天幕上金灿灿的金子,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

完了,朕也动心了!

没办法,李世民现在作为皇帝是富有四海不假,可那只是名义上的,受暴君和战乱影响,如今人口还没有两百万户,又因为急需要休养生息,所以定下的赋税极低。

本来国库收益就不多,这些年还不是左边旱就是右边灾,时不时的还需要打仗,进国库的钱还没捂热,哗啦啦的就往外流,现如今,国库比李世民的脸还干净,一年能剩下这海昏侯墓葬一半的盈余就算是多的!

看着那些金子,李世民无奈的苦笑起来:

“财锦动人心啊……”

汉朝

“她还真放出来了!”

刘彻的脸色阴沉的可怕,他来不及探究海昏侯是谁,心里只有一个不想承认,但不得不面对的念头。

朕的陵墓,完了!

现如今,整个大汉的百姓都知道汉墓豪奢,里面埋着大量的金子和铜钱!

和玉器不同,金子和铜钱极其容易销赃,稍微熔炼一番即可,平民没有那个实力和能力,可百姓豪强呢?

他们能忍住吗?

面对这么多蝗虫,朕的陵墓,真的会是万无一失的吗?!

一个个问题摆在刘彻面前,可他却不敢面对,不敢去想。

其实,帝王都知道,陵墓建造的过于豪华会引来盗墓贼,可哪个帝王都不会放弃将地上的财富带入地下,谁都认为自己是天选之子,可——

现实总会给人一巴掌。

天幕,更是说起了茂陵。

【而海昏侯的墓还不是汉代最富有的,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将国家每年收入三分之一拿去修墓,足足修了五十三年,墓葬是汉代最豪华的。《汉书·贡禹传》云:“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

由于宝物太多,盗墓者根本等不到国灭,下葬没多久就挥动了发家致富的小铲铲。

《汉武帝内传》说,西胡康渠王献玉箱和玉杖汉

武帝很喜欢,于是把它们带到了地下,结果汉武帝死后第四年,就有人就在市中买到了它们……】

听到这里,卫青、侍中全都倒吸一口冷气。

王朝更替,叛军掘墓算是历史轮回,很难找到复仇对象,之前评论区说的主要是这些人,陛下虽然生气,却还能想办法解决,亦或者安慰自己都这样,但谁能想到刚下葬没多久,就会有人盗墓?

要知道,茂陵可是有专人看守的!

刘彻的脸色阴沉的可怕,可怒到极致,他反而笑了起来:

“好,好啊,好一个监守自盗!”

旁边的侍中看的心中惶恐,他赶紧将目光投向了卫青,兄弟,陛下气疯了啊,快上前去劝啊!

看到侍中暗示的卫青无奈的摇了摇头,他心里清楚,这根本没法劝!

毕竟,在天幕如此泄露茂陵财富之多后,陛下就算是想改为薄葬,也不会有人放过他了!

看着天幕,卫青眼神越发的幽暗。

不会放过的,何止是陛下呢?恐怕整个大汉的帝陵乃至诸侯藩王、达官将相的坟墓,都危险了!

而天幕,还饶有兴致的说着。

【不过,这种零星的盗墓对茂陵影响不大,真正遭受重创是西汉末年,赤眉军把除了文帝的皇陵都全部挖开取宝,由于茂陵财物众多,起义军搬了几十天,‘陵中物仍不减半’,所以后来的起义军又再挖了一次。

到了东汉末年,据说奸臣董卓也加入其中,但因为在墓里看到了预言他死的消息,所以怒曝汉武帝尸身,被群臣劝阻之后,才又把尸身放回去。

但这还没有将茂陵挖完,由于大家都知道了茂陵豪奢,此后,各路军阀一旦缺钱,目光就朝向茂陵……】!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