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开历史的倒车(1 / 2)
第2章 开历史的倒车
在大明皇帝朱仲林的眼中,自己新得的这个孩子绝对是个天才。
朱简烜在八个月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清楚的呼喊父母了。
出生刚满一周岁的时候,就能够说出成句的话了。
同时对书籍表现出了超强的兴趣。
在身边有人看书的时候,他都会非常好奇的跟着看,还会询问书上的字是什麽东西。
朱仲林亲自解释了几次之后,就专门安排了几个识字的宫女,朗读各种书籍上的内容给朱简烜听。
朱仲林很快就确定,朱简烜最感兴趣的书是历史类的,特别是崇祯朝以后的大明和世界历史。
然后就是朝廷现有的刑律和日常公文,以及涉及到民间具体事务消息的报纸。
这么小的孩子不但喜欢历史,还对严肃的律法和民政感兴趣。
这让朱仲林这个皇帝更加的惊叹和欣喜。
朱简烜听书的同时也自己看书,很快就认全了书上的绝大部分文字。
那就是自己前世最熟悉的标准汉字,也就是俗称的简体字。
只不过朱简烜没有马上表现出来,故意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才展现出了可以独自看书的能力。
在刚刚两岁半的时候,朱简烜自己主动要求后,开始在老师指导下练习写字。
到朱简烜三岁半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写出非常周正的文书了。
普通孩子十岁的时候都未必能做到这些。
以至于,朱仲林在朱简烜刚满四周岁的时候,就要开始考虑自己这个天才孩子未来的安排了。
不过朱仲林不知道的是,四岁的朱简烜自己也已经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了。
朱简烜现在已经基本弄清楚大明朝是怎麽续命成功的了。
按照自己听到和读到的史料,崇祯十七年以前的大明和世界历史,与自己记忆中的那些基本一致。
但是一到崇祯十七年,历史就开始出现明显的偏差。
崇祯皇帝一改往日的犹豫不决,突然非常坚决的要求朝廷立刻南迁。
但是很大一部分官僚和几乎所有勋贵仍然极力反对南迁。
朱简烜判断,这应该是因为朝堂的官员和勋贵们的关系网和利益链都在北方。
他们跟着朝廷突然迁到南方之后,就要在别人的地盘上重头开始经营了。特别是勋贵武官几乎变得一无所有了。
不过当时李自成已经在西安登基称帝,然后很快就挥师出关,直奔当时北京城而来。
李自成一路上势如破竹,沿途大量的官员望风归附。
京城的官员和勋贵们收到李自成逼近的消息,终于不得不接受了崇祯皇帝的南迁命令,然后就是一场集体仓皇南逃的戏码了。
崇祯用最快的速度跑到了南京。
稍微缓过了一口气之后,他没有像很多历史穿越小说的主角那样,迅速打出一大堆风格诡异的操作,强行扭转天倾的局势。
而是一边主动对外求和,一边对内大肆封官许愿。
首先跟张献忠谈判,直接给他国公爵位,给他四个义子伯爵爵位,并许张献忠总管四川军政事务。
诏安郑芝龙,也直接给他国公爵位,又封其子郑森为伯爵,许郑芝龙总管福建丶东番丶琉球军政事务。
对南方各地的官员和将领大规模封爵,让他们回自己老家当总管或者说是领主。
崇祯逐步授予了他们在各自封地的几乎全部权力。
他们可以自行任免当地官员,自行制定当地的绝大部分法律,自行决定和处理当地的所有事务。
他们只需要每年向崇祯皇帝的内帑缴纳一笔贡金。
同时以后也要自行解决封地的所有问题,朝廷不再对封地的安全和盈亏负责。
崇祯这是事实上搞起了分封制。
与此同时,崇祯以追随自己南下的北方官员和勋贵将领为核心,重组了南京朝廷。
这些在南方没有根基的北方人,基本利益与崇祯皇帝是一致的,所以愿意配合崇祯皇帝做事。
也许是因为有崇祯这个正统大明皇帝做主心骨,也许是崇祯开历史倒车的分封给各方力量划定了地盘,客观上限制和缓和了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
大明南方各地的军阀丶勋贵丶官员之间的掣肘和党争没有完全失控。
崇祯组织的南明朝廷勉强维持住了。
另一边,李自成基本上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北京城。
关外的清国早就准备入关争天下,收到李自成占领北京的消息后,立刻起举倾国之力入关逐鹿。
八旗在籍的十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所有男丁,全部都要随军出征。
崇祯在跑路去南京之前给了吴三桂一道圣旨。
册封吴三桂为辽国公,并要求其率领关宁军南下,跟随自己去南京。
这应该是想要争取一下吴三桂。
但吴三桂此时已经放弃了大明朝廷,只是在考虑是投降李自成还是要投降清国。
最终吴三桂选择留在山海关,而后投降了清国。
清军和吴三桂的联军,在山海关下迎战李自成的顺军,取得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
而后,李自成的顺军节节败退,不断向西溃逃。
崇祯主动派遣使节联络李自成,要求其去掉帝号改称大明顺王,大明就愿意出力与其共同抵御清军。
李自成原本是不同意的,但是连续几次战败之后,不得不接受了条件。
此时的明丶清丶顺三方之中,北方的清国正处在全面上升期,综合武力是三国中最强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