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自然科学原理》(2 / 2)
怎麽能够现在就将其视为真理发散思维了呢?
其实这也是朱简烜想教导一群孩子,而不是一群工匠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工匠们是有科学素养,但就是因为有科学素养了,所以会追求知识的可验证性。
他们面对这些新知识,会本能的想要去走「证伪」流程。
要先证明这所有新观点都是正确得,然后才能以这些观点为基础去做推论。
如果是在真正的前沿攻关中,这种科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是科学研究能够保持正确的基础。
但是,对于他们而言可能属于前沿理论的知识,对朱简烜而言那就是基本常识。
朱简烜不想花费大量的精力,验证前世无数人验证过的基本常识。
朱简烜要把知识尽快灌输给徒弟们,再让徒弟们利用这些基础知识,去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当于把学生们拉到前世高中生的水平上。
在徒弟们继续研究的过程中,自然能够验证这些知识的准确性。
不需要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就让他们去走准确严格的分析丶论证丶验证流程。
因为这些知识的数量实在太多了。
如果自己掌握的现代知识,全都按照这样的流程传授,他们一两年内学不到多少有用的知识。
现在眼前这些还在上学的孩子,就像前世的中小学生。
他们会下意识的接受老师提的前提条件,本能的以为那就是公认的真理了。
然后在这个条件上开始发散思维。
他们意识不到,朱简烜讲的这些东西,在当前的自然科学圈子内,很多都前沿到了完全未知的领域。
而这正是朱简烜想要的结果。
台上的工匠继续抄写的,直接就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朱简烜没有写的太详细,但直接明确了氮气丶氧气丶二氧化碳这三大项。
同时说明还有其他稀有气体,但是没有直接列出来,要求学生们未来自己去寻找和验证。
而后就直接以空气成分为基础知识,用现代化学命名法讲氧化还原反应。
比拉瓦锡几年前写出的燃烧概论更加的全面而且明确。
同时说明分子丶原子丶电子的基本物理概念,顺便介绍了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的现象。
之后又回去讲酸硷和置换反应,进而又转到了火药燃烧和爆炸的本质。
朱简烜这是把物理和化学知识,糅合串联起来快速的讲解,一般的普通学生可能会感觉乱套。
但现场的三十二个孩子,是大明最富裕地区数百万人中选出来的,就算不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也是最顶级的水平了。
这样成体系的讲解,互相关联着讲解,反而让他们能够更快的吸收。
学生们大部分都听得津津有味,觉得这些知识都解释了现实中的各种现象,都非常有意思。
但是工匠们却都憋得浑身难受。
朱简烜的每一句话,他们都觉得应该做个实验来验证,甚至值得深入的做几年研究。
但是却被朱简烜当做理所当然的真相,直接灌输给了这些最聪明的孩子们,并以此分析各种自然现象。
朱简烜让工匠抄抄写写,自己断断续续的讲解了三个多小时。
每过一个小时,朱简烜都会让弟子们休息二十分钟,自己也会坐在会议室侧上方的圈椅上闭目养神。
这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面,除了光学丶电学丶声学之外,大部分初中级别的物理化学基本知识,都被朱简烜一口气讲完了。
由于牛顿爵士的贡献,经典力学是本来就颇为成熟了。
所以朱简烜基本没有讲解力学,只是让学生们平时自己自学这些常规知识。
实际,初中阶段物理和化学课程,大多是常识和基础性质的,没有多少真正足够深入的研究。
整体上是让学生了解了有这麽回事,熟悉这些概念和逻辑就行了。
如果放弃各种演示,跳过各种引导思考流程,纯粹的知识量是非常少的,介绍起来自然也很快。
傍晚时分,朱简烜结束了今天一下午的教学,站起来对所有的学生和工匠一起说:
「好了,基本知识介绍就先到这里,接下来三到五天都不会再讲课了。
「现场每一个工匠,搭配一个弟子,一起设计科学实验,验证今天的这些基本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请诸位工匠认真负责,将我整理后的科学实验法,传授给与你们负责的弟子。
「等大家全部消化理解了这些知识之后,咱们继续下一阶段的全新知识教学。」
弟子和工匠们立刻一起答应着:
「谨遵师父教诲」。
工匠们相当于有经验的外门弟子,现在也是默认把朱简烜当成老师了。
虽然朱简烜年龄小,但知识却是公认的渊博,工匠们喊个老师没有心理障碍。
工匠们憋了一下午了,听到朱简烜说让他们带着弟子做实验,终于都稍微松了一口气。
没有不管不顾的让他们强行记住并接受,精神终于不那麽难受了。
教物理和化学最好是配合实验进行,朱简烜的船上自然也带着各种实验设备。
原有吴王实验室的机器也直接搬了很多能用的上船。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