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16章 空置的宫殿(2 / 2)

加入书签

李承乾打量着这个小陶瓶,再看倒出来的墨水,准确地来说这应该是一种杂质很多的墨汁,并且是以液态保存的,要兑水才能用。

苏亶道:「臣还想请陛下给一道旨意。」

「这还是老丈人第一次向朕要旨意,也是第一个敢向朕要旨意的,除了朕登基时,群臣让朕大赦天下。」

愣在原地的苏亶久久不语,他下意识看了看四周,难道一直没有人向陛下要过旨意吗?

李承乾喝着茶水饶有兴致地看着自家的丈人,又道:「不用害怕,朕向来是从善如流,广纳言路。」

「臣不敢,臣失言,惶恐……」

李承乾给他倒茶水,茶水淅淅沥沥倒入碗中,示意他饮下。

「谢陛下。」苏亶举着茶碗,将茶水一饮而尽,以此来压惊,深吸一口气,作揖道:「臣想请陛下降旨,命关中各地士族将书籍捐给崇文馆。」

李承乾道:「崇文馆还是很缺书吗?」

苏亶三缄其口,又不知道该如何向陛下开口,再一次惶恐,犹豫再三言道:「臣主持崇文馆办事不利,令崇文馆缺少书籍,臣愿领责罚。」

「这样吧,朕可以给旨意。」

闻言,苏亶当即要大拜行礼。

李承乾连忙扶住他,道:「不用行此大礼。」

苏亶缓缓抬头,看着陛下道:「臣惭愧。」

李承乾低声道:「不仅仅是关中各地的士族,还有天下各地的士族,希望他们能够将书籍捐出来,完整大唐的典籍,并且用于崇文馆支教。」

「这……」

李承乾转身放下茶碗,面朝着武德殿言道:「朕觉得只是让关中各地的士族捐书籍,对现在的庞大的支教事业来说,未免是杯水车薪。」

现在散布在关中,陇西,河西走廊,吐蕃,西州,还有中原各地的支教夫子有五千馀人。

从最开始的举步维艰,如今的人们慢慢也接受了支教,支教之风也已盛行。

以往各地还有防备。

反观如今,有些县求着崇文馆多给几个支教的夫子。

再者说,科举在即,科举之后,支教的人手一定会更多。

苏亶道:「陛下圣明。」

「这种事也不用朕的旨意,写一道奏疏朕批覆之后,交给中书省拟定政令,并且交给中原各道州府,下发至各县,如此一来能够发动更大的规模,比一道旨意来得更有效力,不是吗?」

「先前唐突,是臣没考虑周全。」苏亶行着礼,低头闭着眼,老脸甚至一红。

当今陛下是何等人物,十六岁开始监国,十七岁就能在中书省处置政事,满二十岁就总领整个陕东道乃至洛阳。

身为臣子,而才干还不如当今陛下,苏亶更觉羞愧。

陛下的老师都是天下最厉害的人物,不说当年的李纲,还有许国公高士廉,房相,甚至听闻还有李卫公。

不论以前还是现在,李唐的皇帝,强大到令人害怕。

苏亶道:「臣担忧各地士族会有不情愿。」

「以前天下初定,父皇与诸多门阀士族还要讲究一些人情世故,但现在……朕不需要与那些人讲情面,政令明日朝议之后就下发,丈人不用多虑。」

苏亶正色行礼道:「喏。」

送走了丈人,明达还要继续陪着爷爷,李承乾领着女儿走在皇宫。

小鹊儿的步子并不大,她望着四下道:「爹爹,听说兄的魔方至今没有解开。」

李承乾颔首道:「都一个月了,你爷爷还让人送话来,说朕为难他。」

小鹊儿轻笑着,又道:「这里的宫殿怎麽都是关着门的。」

「以前呀,皇宫是很热闹的,你爷爷的妃子很多,宫里的孩子也很多,现在这些殿宇多是没人居住的。」

小鹊儿道:「好可惜。」

不过这些殿宇打扫得很乾净,只是这些殿宇的门关上之后,就无人问津了。

小鹊儿吃力地推开一个大殿的殿门,忽有风吹过,门窗依旧巍然不动。

她又不想继续看了,缺少人气的地方,总觉得怪怪的。

李承乾道:「你要是不喜欢,就让人将这里都拆了。」

她从这座殿宇退出来,道:「不必,留着吧,以后若有人要回来看看呢?」

孩子的话语让一旁的几个宫女也忽然笑了。

公主殿下是善良的,并不知道她们离开之后,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

当陛下与公主殿下离开这里,一众宫女便跟在后方。

父女走在一起,一样揣着手,连走路的样子都是一模一样的。

「爹爹,女儿能否与明达姑姑学本领?」

听女儿忽然一问,李承乾道:「北苑的学识还不够你学的吗?」

她又道:「女儿闲暇之馀,可以跟着明达姑姑学。」

李承乾点头道:「多学点,总是好的。」

她高兴地点头,而后继续揣手走着。

翌日,早朝结束之后,朝中就下达了政令,命天下各地士族将书籍交给崇文馆,古来圣人皆以教化天下为己任,现在的朝堂亦是如此。

其实他们藏私与否,朝中也不是多麽在乎,只要泾阳的作坊生产力足够,可以造出更多的书籍。

科举在即,此刻的泾阳县,应公武士彠坐在轮椅上,这位老人家见证了泾阳县十馀年的变化,当年的坎儿井还在,但葡萄架已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极其庞大的作坊。

太医署的医官张文仲站在一旁,正解释着病情。

应公似听非听,完全不在意的模样,却问道:「长安城该科举了?」

张文仲收拾着药箱,回道:「今天午时,就开考。」

(本章完)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