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77.第168章 大行皇帝到底留了多少奏疏?(2 / 2)

加入书签

你干嘛把它说开!

假如皇帝连天都不怕,那谁还能约束?

所以,必须拨乱反正,必须让皇权重新敬畏上苍。

尽管大家都知道——哪来的什麽冥冥中不可知的天意?

要真有所谓的天意丶天命。

黄河连年泛滥,地震隔三差五,蝗灾丶旱灾此起彼伏。

大宋为什麽还没有灭亡?

两宫听了,都很赞同的点点头。

赵煦也是配合的露出了微笑。

吕公着松了一口气,只要可以开好头,那下面的话,就可以接着说了。

「二曰爱民丶三曰修身丶四曰讲学丶五曰任贤丶六曰纳谏丶七曰薄敛丶八曰省刑丶九曰去奢丶十曰无逸……」

赵煦听着,微微眯起眼睛来。

他此刻挺想点一个姓司马排行十二的老臣的名字:看看人家!多懂事啊!

没有一个字说自己要做什麽,但却已经将他想要做的事情介绍了一遍。

简简单单,就说明了他这次入朝之后,只要主政就一定要拨乱反正的态度!

但在同时也留了极大的空间和馀地给反对派,也给宫里面。

因为他的话怎麽解读都可以!

于是,赵煦笑着说道:「学士所言,真乃英雄所见略同!」

他回头看向帷幕:「太母丶母后,朕记得上次,司马师保也上书求直言了!」

「今天吕学士也有纳谏之言!」

「父皇教诲,果然是至理名言也!」

「就应该广开言路,叫天下人都来说话!」

帷幕里的两宫听了,却都是阴沉了脸。

上次司马光求直言,求到最后,居然是把刀子砍向高家丶向家!

这些日子,高家丶向家的命妇们,可没少在两宫面前哭哭啼啼过。

吕公着更是连忙拜道:「臣所谓纳谏,与司马学士还是不同的……」

「臣以为,陛下纳谏进言,当以朝堂为主!」

「尤其是御史台言官,更属重中之重!」

「臣愚钝,请太皇太后丶皇太后丶皇帝陛下,于御史台多进君子贤人,退那等阿附权贵之小人!」

这也是吕公着今天最主要的目的——不仅仅要占领少主身边,让正人君子围绕在少主身边。

还要让御史台变色!

使这个大宋最得利的武器,这天下舆论的唇舌,掌握在君子手中!

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被新党控制,沦为新党攻击和议论君子们的武器!

吕公着非常清楚,御史台的重要性!

只有控制了御史台,才能藉助舆论的力量,倒逼都堂的新党宰执,迫使他们主动退让。

这样可比横冲直撞,直接去和新党发生正面冲突要好得多,也有更多退让丶妥协的可能性。

毕竟,御史台弹劾,可以请罪出外。

只要请罪出外了按照传统,就要点到为止,就此收手。

两宫听着吕公着的话,虽然没有领悟到吕公着的用意,却也都赞同。

毕竟,现在御史台全是新党,让她们也多少有些不舒服,掺点沙子进去,似乎是个好主意!

太皇太后便问道:「学士可有君子人物举荐?」

吕公着悄悄的趁着这个机会,瞥了一眼那位端坐在御座上的少主。

没有发现这位少主有要说话丶表态的迹象。

这让他松了一口气,但内心依旧是忐忑的。

只能试探着奏道:「天下正人君子,老臣以为莫如郑侠!」

两宫听着,都是欣慰的点点头,正要赞同。

就听着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来:「郑侠不可!」

吕公着连忙持芴谢罪:「臣斗胆……」

两宫则不由得问道:「为何?」

赵煦道:「回禀太母丶母后,朕曾在福宁殿里见过父皇批示:郑侠过于刚正,不可用为大臣,用则易损也!」

两宫若有所思。

太皇太后问道:「官家是在那一封奏疏上看到的?」

「回太母,是元丰七年六月答观文殿学士孙固奏疏……」

孙固是元老,如今人就在京城。

最重要的是,这种事情只要一查存档就知道。

于是,殿中寂静。

吕公着更是深深的吁出一口气。

他现在很想知道,大行皇帝到底在福宁殿给少主留下了多少份奏疏丶手书?

有没有他的?

好在,吕公着不是司马光,若是司马光在这里,这个时候他肯定会觉得是大行皇帝错了。

然后就会和赵煦争论起来。

吕公着很聪明的,他立刻拜道:「老臣失言……乞陛下治罪!」

赵煦连忙说道:「无妨!」

「朕虽不知这郑侠何人?也不知其为人……」

「但其能为父皇赞刚正,也为学士推崇君子……」

「用为言官,或许不妥……但教书育人,或可为天下师表……」

「太母丶母后……不如招其入京,为太学博士?」

帷幕后的两宫互相看了一眼,太皇太后道:「官家所言甚合老身之意!」

向太后也道:「娘娘说的是!「

对她们而言,郑侠她们确实有些好感,但也别指望她们对一个连见都没有见过的陌生人有太多滤镜。

特别是经历司马光的事情后,两宫对这种刚正的人,已经有新的看法——刚正?那不就是犟驴吗?

想想司马光,她们自然觉得这种放到太学,去教书育人是合适的。

吕公着见此,立刻就变了脸,当即拜贺:「陛下圣明,两宫慈圣,老臣拜服!」

他原也没有真的要推荐郑侠。

只是拿郑侠试探试探,一试他就明白了底线在那里——别选大行皇帝不喜欢的人!

(本章完)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