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9章 《卖炭翁》中隐藏的长安能源危机(2 / 2)

加入书签

天宝年间,那些喊大唐千秋万代的人,不知道有没有关注过官府的财政支出。为什麽朝廷没钱了,细节在哪里,就在这呢。柴薪缺乏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此外,就在这一段时间,长安城周边长久以来的环境破坏,终于到了集中爆发的阶段。接连的旱灾丶水灾,因为缺乏树木调节气候,天宝十三年先是大旱,又连下了六十天雨。到秋天的时候,关中大片田地颗粒无收,长安大饥荒开始。

第二,宫人强买强卖固然无耻,但问题在于,他们直接抢就可以了啊,为什麽还要「给钱」呢?明明用公权就可以办到的事情,他们为什麽要多此一举呢?

卖炭翁也不可能报复这些人,报官也是无门,答案是这些宫人恐怕并不单单是在抢,他们还有自己那一套「逻辑自洽」,这个问题深究起来,会更加令人不寒而栗。

这个不可忽视的细节问题便是:宫中内苑之物,与长安市场的价格脱节。

宫里的「绢帛」,与市场上的普通绢帛,计价体系是不同的,这个一点也不奇怪,涉及到唐代交易物的「折旧」问题,以及地方进贡的问题。

普通的绢帛,入了皇宫内苑,那就不再是普通的绢帛了,这些都是贡品。

它们价格不菲,起码是「进货」的时候,价格不菲。

拿现在的情况举例来说,一个LV的包包,跟价格一两百的普通包包,如果撇开「逼格」这个属性,实际使用价值差得多麽?

答案是几乎一样,但价格却差了几百倍。

现在这个LV的包包,已经在家里吃灰了很多年,皮革老化,还烂了不少。这时候,我要拿出去卖,可能也就几百块,因为我没法强买强卖啊!

但是套到宫人们身上,他们认为「LV包」并没有折旧,当初进皇宫的时候价值几百贯啊!

现在用来买柴薪,难道不是便宜了这些人麽?

所以可以断定,这些人回宫去禀告此事之后,不但不会被惩罚,还会被嘉奖。而且类似的事情,还会成为一种惯例,成为搜刮民脂民膏的一项专有制度。

因为他们把宫中用不上的烂东西弄出去了,把急需的生活物品搞回来了。站在帝王的角度看,这种清道夫的工作,必须要有人来做。

由此可见,李隆基一直在那叫穷,他不是真的穷,而是在非商品经济体系下,宫里有太多用不上的东西。这些东西就跟平常人家的放杂物的杂物间一样,看着都是钱,却又没法换钱。

用现代通俗的话说,叫:流动性不足。

白居易反映的问题,其实就是唐朝皇宫没有好办法「去库存」,然后就在权力加持下,用抢劫的方式去搞维持宫中体面生活的民生物资。

世间的事情,也就那麽几种性质。

损己利人,这是父母才会做的事情。

利人利己,这是大家都追求的事情。

但是以上两点,常常在生命中可遇不可求。

更多的便是退一步的「损人小利,而予己大利。」

再差一些的便是损人不利己了,这种人便是脑子要去维修的,世间反而是比比皆是随处可见。

盛唐转中唐这一段,其实单个人的善恶与作为,已经微不足道,更多是是大局,大势,逼迫得人不能不去铤而走险。

今日的更新稍晚就送到。

(本章完)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