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愿不毛之地都变得波浪起伏(2 / 2)
「我就不信这是翁立新能教出来的学生,真是蛹打呼噜——捡着了。」
甘南草原的翁立新则是满怀欣慰,想着,嘉禾要搞生物育种实验室,他也得跟着沾沾学生的光了。
新闻里,郭阳面对记者的提问,声音沉稳。
「西北盐渍化重丶日照强丶乾旱缺水,加之地质地理条件和环境因素,想要在『夹缝中求生』,并非易事。」
「水是盐硷地改良的核心问题,过去通常采用『洗土法』,改良一亩地大概需要2000m的水。」
「但现在苜禾1号投入使用后,不用洗土,每年只需要200m的灌溉水,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
「目前嘉禾的团队仍在紧锣密鼓的研究中,未来将持续在荒漠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丶盐渍化土壤改良利用丶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等领域推出新的植物品种。」
「另外,之前常听到人抱怨西北啥都好,就是吃不上海鲜。」
「这下你们不用抱怨了,嘉禾将在离海洋最远的西北人工造海,海鲜不敢说,水产管够。」
伴随着郭阳最后带着笑意的承诺,这段占时超过3分钟的国内新闻宣告结束。
后续的新闻续上。
但很多人却不由自主的想到那幅对比强烈的画面,反反覆覆,由此开始联想,国内的盐硷地全部变为良田。
甚至沙漠丶戈壁丶滩涂……
在黑省,疆省,鲁省,浙省,苏省……无数致力于盐硷地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戈壁荒滩上种出万亩蔬菜,盐硷洼地里长出连片瓜果,海岸边盐硷滩上催生稻香麦浪……
唤醒沉睡的土地,把盐硷地变成米粮川!
国人对土地的热爱是深藏在血液里的,愿不毛之地都变得波浪起伏!
盐硷地改良的风暴远未停止。
农民日报丶科技日报等媒体先后跟进报导。
紧跟着又蔓延到了网络上。
嘉禾集团第一次出现在了普罗大众的视线里
各地的吃瓜群众纷纷跟进,不断的深挖,发表言论,但言辞中多是赞赏。
但西北本地的网友却明显更关注郭阳最后所说的那句话。
纷纷在网络上留言,
「郭总,啥时候能吃到海鲜啊,我想吃鲍鱼。」
「三文鱼也还行。」
「郭总啊,我没啥要求,就一条,海边有的,西北也要有!西北有的,海边没有!」
「西北没有海,哪来的海鲜。」
「我反覆看了几次,寻思着郭总说的是水产,没说海鲜啊。」
「坚定不移的支持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朋友……」
「一觉醒来,江浙沪成偏远地区了?」
远在民勤的沙窝里,沙海农牧连着两月都在沙漠里追光逐日,让沙漠披绿戴蓝。
陆汉斌和张竞看着员工带来的报纸。
照片上,晨光下的苜禾1号徐徐生辉,两人相视一笑。
张竞摸了摸手中的摄像机,「我们也会有那麽一天的。」
「沙里人苦,沙里人累,满天风沙无植被……」陆汉斌嘴里说着这首流传已久的民谣。
寸草不生丶风起沙扬,那是从前。
沙海农牧通过几年从点到面的持续播撒绿色,在沙漠边缘形成了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
像一条绿色围脖,将腾格里沙漠牢牢锁住。
……
相比外界的狂风骤雨,嘉禾集团内部过于风平浪静。
起初,员工们也欢欣鼓舞。
但随着老板郭阳一头钻进了育种实验室,这种兴奋劲顿时就缓了下来。
老板都这样拼了,难道真要坐等老板来养?
嘉禾可是在上升期呢,此时不拼,更待何时。
何况各子公司的业务还真不少。
天玉1号的热销还在持续,丰凯农机更是忙得脚不沾地,苜禾农牧也不遑多让,全王生物似乎又在憋大招。
唯一稍微轻松惬意的可能就只有京城微光公司了。
但也只是相对而言,杨成又接到了郭阳新的指示。
买房子,买股票,投资公司,似乎都还算正常,微光也一直在做。
但无人机,搞农业能用得上这个吗?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