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1 章(1 / 2)
一开始,翰林院的翰林官并不是很愿意使唤贾璋。
一来,贾璋是阁老承认的徒孙,还是赵学士的师侄。
万一把他得罪了,以后自己在翰林院还能有好日子过吗?
贾璋他年纪这样小,受了委屈哪有不找家长告状的?
一来,贾璋出身于勋贵门庭。
勋贵与国同休,生活豪奢,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
因此,但凡长了脑子的人都能猜到贾璋在荣国府是怎样金尊玉贵地长大的。
这些翰林官们的心底也都藏有这样的疑惑,那就是这样金尊玉贵地长大的子弟,能吃得了当差的苦头吗?
谁能想到贾璋他这么能干?
不到十天,贾璋检阅文稿的速度就超过了不少年轻的庶吉士。
除此之外,他还学会了如何拟定文书,如何编纂实录,如何草拟圣旨……
他不过是十来岁,在很多人眼睛里还是个孩子呢。
但实际上,他一个人比三四个年轻的庶吉士还要更得用一些。
好几个年轻的庶吉士看着贾璋稚嫩的面孔与他身上的监生斓服,都产生了难言的羞愧之情。
他们居然还不如一个孩子能干。
这些庶吉士们感到羞愧难堪,但修撰和编修们却没有那种情绪。
他们很高兴贾璋能这样能干。
每年最后一个季度里,翰林院里都忙得要命。
到年底了,不管是修实录的,还是修会典的都得拿出点成果来。
乾元帝可不养吃闲饭的家伙。
不想离开翰林院外放到穷乡僻壤,就不能潦草度日,塞责差事。
在这种忙碌的时候,贾璋这种聪明能干的国子监生自然会被大家喜欢。
毕竟贾璋节约了他们每年教导历事监生的时间,还能给他们帮忙,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
虽然后头赵学士只让贾璋每天工作一上午,但是有人帮忙,总比没人帮忙好上许多。
翰林院里和贾璋关系最好的翰林官是赵仪手底下的吴修撰和韩修撰。
吴修撰是贾璋的老熟人了。
吴修撰是蒋凤举的旧友,多年前贾璋在陈瑞祥家的藻园文会上初次见到他。
那时吴修撰还只是编修呢。
这么多年熬下来,他也升任翰林院修撰了。
而韩修撰是四年前的状元。
他为人豪爽,不拘小节,有燕赵慷慨之气。
贾璋喜欢和这样的人交朋友。
和君子交朋友,他自己也觉得安心。
韩修撰哪里都好,就是脾气不太好。
和他同科的榜眼擅长拍马,已经被张泰维张阁老要走,去内阁做他的专职中书了。
和他同科的探花也因为在御前奏对得当,被调到了吏部任职。
如今对方已经升到了六品,和韩修撰平起平坐了。
只有韩修
文字里面推演出昔年的刀光剑影,总结出各地官员的当政之法。
这些东西对如何做官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些东西只有翰林院有。
就连翰林官们都不能把翰林院书籍借回家看,只能在抄录后带走。
不过翰林官们可以抄录的也是普通书籍。
实录不被允许抄录。
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贾璋在国子监历事的时间有限,赵仪当然不会让他在外头瞎忙浪费时间。
拿着他批的条子去读这些在外头找不到的书才是最要紧的。
贾璋并没有辜负赵仪的好意。
即便他读书的速度很快,他还是每天都如饥似渴地徜徉在书山之内。
而且他每天都会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交给赵仪和叶士高。
他的读书心得质量很高,叶士高和赵仪看了后都很满意。
除此之外,贾璋给其他翰林帮忙时亦是尽心尽力。
赵师叔让他下午去看书的做法是不合规矩的。
他做事时用心一些,也能最大程度地平息那些不太好听的流言。
就在贾璋在翰林院勤谨当差时,京城里飘起了轻薄细碎的雪花。
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但是,住在宫城里的乾元帝却生不出赏玩冬景的雅意。
他又生病了。
在戴权的伺候下,乾元帝喝下了齐守礼开的药。
他瞧着殿内插着红梅的玉瓶,心里只觉索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