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45(2 / 2)

加入书签

“而若一直向南行,彼处并无四季之分,终年炎热如夏,彼处亦有诸多国家,此等事宜,荀郎君或已知之。”

汉朝与周边国家素有交流,故对周边情况,士子们皆略有所知。

只是杨秋说的距离要再远一点。

“若再向南行,跨越浩瀚的海域,便可抵达更南的土地。而彼处之季节,与我们正好相反。

当我们处夏季之时,他们可能正是冬季。而两边季节相反的缘由,又与我们所居之地球如何绕太阳转动息息相关。”

“至于南北季节差异,乃因与太阳距离不同所致,此等皆可作为一门单独的学问研究学习。

“而天空中的云层,为何会变成雨水降落?风为何会刮到这边来?为何有些地方降雨量多一些,有些地方降雨量少一些?

又为何有些地方有盐矿,有些地方没有?此等皆非巧合,而是皆可探究的知识。”

“在吾看来,天灾频繁并非上苍警示。君主贤明与否,皆不能违背自然之规律。此等事宜,也许与我们头顶之太阳息息相关。

就如日升月落一般,太阳之远近、活动的过程,皆可能导致我们人类之生产活动受到影响。”

话说至此,荀彧一时无语,因为这些皆是他不曾涉猎的领域。

但他又觉得眼前的人好像说得颇有道理,让他无法反驳。

事实上到了今时今日,对历法稍稍有研究的人也都明白,所谓的日食,其实都能总结出具体的时间规律,并不是君主是否有问题。

所以荀彧这样一个务实的人,不会刻意胡搅蛮缠,然后断章取义来辩论眼前人的言论谬误。

事实上他觉得这位杨将军确实所言颇有道理。

但荀彧还没有明白杨秋刻意绕这些话题的原因,那自然是因为大家的知识体系不一样。

在经学上面,杨秋是绝对辩不过这些古人的,哪怕她也进行过深入学习,但学习和擅长差距很大。

所以当不能在别人擅长的领域打败他之时,那要把他拉到你擅长的领域,然后击败他。

直接来降维打击了不是。

毕竟荀彧是个务实讲理的人,若是遇到一个杠精,说再多的道理,人家都能引经据典的反驳你,那种人沟通起来自然毫无意义。

但显然荀彧是一个会思考的人,只要会思考,那自然会有进步。

因此,把话说到这个程度,杨秋已经没有再多的赘言叙述,不过都是类似的重复言论而已。

而荀彧想要了解,想要思考,甚至认同,那都需要他自己领悟,旁人说再多,此时已无作用。

而杨秋之所以愿意对荀彧说这么多,大概是觉得眼前之人可以寻找一条更为理想的道路看待这个天下吧。

困在固有思维里面,只图谋贤人君子管理这个天下,那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说完此话之后,杨秋告别离去,留下荀彧在原地自己思考。

出了坞堡之后,远处的田地间有人正在劳作,而杨秋见到了两个熟悉的人,此人正是田冲和徐庶,这俩人似乎在说什么。

杨秋笑着走了过去。

此时,徐庶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