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80章 北伐(1 / 2)

加入书签

第1080章 北伐

昨天又为生儿子努力奋斗的赵祯,懒洋洋的打了个哈欠,百无聊赖的斜歪着坐在上位,吃一口王言进贡的乾果,滋溜一口他专门远程与王言沟通身体状况,王言给他开的养生茶。

他坐在政事堂内,看着他治国理政的大臣们吵闹。

朝堂上真是许久没有如此热闹过了,他想着……

现在的政事堂真的很热闹,随便拎一个出去,都是名传千古的,几乎可以说是赵祯当朝时候的最强阵容。

宰相文彦博,副相富弼,枢密使韩琦,枢密副使是刚提上来的赋闲两年多的狄青,三司使张方平,三司副使范仲淹。权知开封府事包拯,翰林欧阳修,还有因为王言的小翅膀煽动,仕途顺利的调来政事堂做文书的王安石。

此外还有好几个参知政事及其他的二把手,如曾公亮丶王尧臣等人,够资格的都在这里了。

虽然人数远远没有大朝会的多,但是争吵的烈度,却是大朝会都比不了的。因为除了围坐在周围的丶端茶倒水的,再除了一声不吭的狄青,坐前排的这帮有一个算一个,谁也不怕谁。

毫无疑问,他们讨论的,就是这一仗打不打的问题。

其中范仲淹丶包拯丶富弼丶欧阳修等,都嚷嚷着要打。甚至就连王安石都插了句嘴,表示支持。其馀人自然就是反对的了。

这个时候,这个大殿里,能张嘴说话的,不允许占中间,没有中间派的生存空间。这时候必须旗帜鲜明,必须有意见。火烧眉毛了,还敢糊弄事儿的,绝对会被踢出京去。

所以大家就是打和不打的争吵。

说打的,肯定是信任王言能力的,毕竟这麽多年过来,就王言挑起了战争,并且还打的西夏落花流水。最近这两年,虽然没有打仗,但是西夏内部频生叛乱,百姓出逃宋境,边界自动的扩出去几十里。边军天天摩擦。

而且王言那边的情况,大家都清楚,堪称兵精粮足,已经是厉兵秣马要开打了。又不是没有前科,他现在上文,看着是请示,实际还是通知。

不过大家也都清楚,王言是有智慧的人,这次肯定不会再像上次一样,根本不给朝廷的反应时间打完了再说。很多事情,都是可一不可二的,王言有这个分寸。

但是他们也毫不怀疑,如果不同意,王言说不得拼着不做官也要开战。

这就是认不打为好的那帮人的想法了,他们也知道,不管他们同意与否,王言都要打。他们也正是抓住了王言绝对要打,他们也阻止不了的这一点,既把王言搞下去,也把事儿办了。

范仲淹等人要保王言,文彦博等人要搞王言。这才是他们借着争论打不打的问题,而争论的根本所在。

实际上,所有人都认为要打。因为自从打了第二次宋夏战争,没有了西夏丶契丹的岁币,范仲淹回京开始进行商税以及针对百姓的赋税改革以后,进项的钱财更多起来。

而另一方面,耗费最多的军费开支,因为西夏被打崩的原因,在西北方面裁撤了老弱,新编了军队,减少了许多的开支。北方边军的军费,则是维持原样。如此一来,财政大大的缓解。

让赵祯感觉有些烫屁股,有些风雨飘摇的大宋江山,愈发稳固起来。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赵祯的淫欲被满足的很好,天天忙活着呢。对他来说,这都是最低级的。他的真正的欲,是到了他这个明显感觉力不从心的年纪,就该考虑考虑身后名了,自然是想要文治武功的。若是大宋江山在他的手上壮大,那他便就知足了。

现在既然内部安好,也不缺钱了,甚至富馀了不少,而且他的威望丶权力,也已经达到了他在位的巅峰,他当然想要再努努力的。

若非如此,狄青也不会在下边坐着。那是他收到了王言的上书,第一时间召回来的,甚至还没有走程序呢,只是先把名号给挂上,表示他的态度。

他也不是傻子,是有智慧的,也明白在场众人的想法。

听了半天,他喝了口茶水,随即不轻不重的咳咳一声,清了清嗓子,喧闹的政事堂便快速的安静下来。

他扫视了一圈众人的神情,笑的很和善,没有为将要开始的战争而担忧。他承认,当初王言私自挑起同西夏的战争,他是许久没睡着的。但也正是那一战,让他现在一样的睡不着。只不过,是因为想到他的文治武功的巨大成就感,而高兴的睡不着……

「朕以为,此战要打。」

他开口就定了调子,把王言捞了起来。开玩笑,那是他文治武功的最大功臣,他怎麽可能在他的任上,干出薄待功臣的事儿呢。他当然明白,他赵宋有如今的气象,都是因为王言。让他压一压王言可以,但是怎麽也不可能罢了王言的官,这事儿他绝对不干,那可是他赵宋最忠诚的臣子。

给他进贡好东西,给他远程看病,隔三差五就要上文关心他的身体。又是身在边地,治百万民,掌十万军,治下官吏莫敢不从,自成一体,比之五代乱世之节度使亦是不弱。而且王言手下的禁军丶厢军战斗力都是最高的,大宋能打的军队都在王言手下。都是王言练出来的,打出来的。

如此威势,还要受着朝臣排挤,但还是一心一意的给赵宋打工。尽管也各种的安排人手牵制丶分权,但是过去的人根本斗不过王言,权力都在王言手里把着呢。那些人也就是起个监督作用。就这样的情况,无牵无挂又不造反,哪有这样的忠臣啊。

他老赵的权力骤然提升,都是因为王言在他手下顶着呢。

不是只有范仲淹会『放王言』,他老赵也会。大臣们集体找他的麻烦,他就要召集群臣议一议调王言回京应该安排在什麽位置合适……

「至和以来,国朝积弊渐缓,国库亦是有了馀粮,我大宋百姓更是好了起来。前些日子,朕私服出皇城看了看,颇有些万象更新的气象。

自儿皇帝割幽云十六州与契丹换帝位,至今百二十年。我大宋太祖功业未尽,太宗继之,两伐契丹不成。及至朕之父皇真宗北伐契丹不成,结澶渊之盟,至今五十二年。

这些年来,朕亦是念着北伐契丹,复我幽云十六州。而今国富民丰,兵锋正盛,朕以为,已是复我旧地之机……此战要打,必要将契丹打到燕山以北。」

赵祯念叨了不少理由,还理所当然的嘲讽了石敬瑭。这没毛病,车神都比石敬瑭强百倍,已经是盯上耻辱柱的人。

赵祯的话音落下,范仲淹就接上了话:「官家英明,而今我大宋已非昨日之大宋,必要北伐契丹,复我旧地。」

老范捧臭脚,却也不是单纯的捧臭脚,而是要确认『此战要打,收复旧地』的这一点。

他开口以后,其他本来就赞成要打仗的人,紧跟着就是『官家英明』。

而以文彦博为首的反对派,明白了赵祯要保王言的心意,自然也只能是齐声附和。赵祯都已经定了调子,他们要是再分不清大小王,那可就得出去旅游了。

赵祯满意的点了点头:「好,诸位爱卿既都要打,那便打。我料王卿定然已经等急了,今次战事,还是以范卿总领,韩卿同领,狄卿掌军,余者协同,具体部署你等定议……」

如此安排一番,赵祯便晃晃悠悠的离开,已经开始期待起了属于他的胜利,迎回汉唐时属于中原王朝的强大,在他手上……

王言不清楚赵祯的成就感,他清楚的是这一仗朝臣们是必定同意要打的,因为胜利是有瘾的。以前干不过人家,畏畏缩缩,一旦打赢了一次,那麽信心就上来了。

再者范仲淹的商税改革已经完成,财政宽裕。效法他收拾人的方式,在收商税的过程中扩大打击面,也是灭了许多大户,办了许多的官吏,大量土地收归国有,重新分配给百姓耕种,十税一的重税也让百姓们感恩戴德。再加上减免了许多的杂税,让高压下的百姓们重新获得了生存空间。

极大的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民心,自然也就少了各种的麻烦。

以致于很多的官员,都生出了此乃盛世的感觉。也不是感觉,很多人都开始上书拍马屁了。那麽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就要想一想幽云十六州的事情,毕竟这件事不解决,牛逼吹的再狠,大宋也不行。

而收回了幽云十六州,那是从皇帝到官员,全都有功劳的。因为大宋在他们的手上走上了辉煌,是他们缔造的,好大名声,必定流芳百世……

他们都有开战的理由。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