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9章 上美厂的未来(2 / 2)

加入书签

最后一站就是魔都上美厂!

早在81年,日本动画协会曾邀请上美厂赴东京举办「中国美术电影展映会」,那是日本的动画业界和观众第一次全面地了解中国动画。

「中国同行那种每一部短片都尝试新手段的创作方式」让他们十分钦佩!

相应的,上美厂也令他们向往。

他们满怀尊敬之情将《风之谷》的拷贝赠送给了美影厂。

但这次访问经历并不是那麽愉快。

高畑勋和宫崎骏发现,上美厂的高层在艺术理念的交流上并不是那麽积极,反倒是不停地询问与酬金制度相关的问题。

高畑勋后来回忆:「他们认为统一工资是不合理的,应该引进日本的计件薪酬制度。我们感到很失望……一旦计件付酬,就再也拍不出『中国学派』的影片了。」

只能说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那时候的上美厂,已经面临转折了……

……

这次动画节,最终由我们的水墨动画《山水情》夺魁!

作者是特伟,曾制作《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作品。

这个时候,夏天在人群中,能感受到所有人都极其振奋。

国内动画人从未感觉到自己离世界舞台如此近。

不少人都觉得,国内动画事业已经处在了巅峰状态,而上美厂将一直是领头羊。

然而,美梦易碎。

夏天大概是知道上美厂最后的结果的……

就在明年,上美厂的经济状况陷入窘境,37位业务骨干先后辞职南下入职加工片企业,离开的人数接近动画片组原动画人才总量的四分之三。

之后的几年里,离职的人数仍不断增加。

在中国电影业整体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上美厂没能顺利推进产业化进程。然后没有然后了。

其实早在84年,宫崎骏来上美厂朝圣时,商业震波已四野轰鸣,上美厂艰难转型,但利润微薄,画师们稿酬很低。

后来的某位画师说:「我为《鹿和牛》工作了一整年,仅比平时多收入800元人民币。而我为太平洋动画工作,做一些不动脑筋的简单活,一个月能拿5000元。」

于是有了明年上美厂37名业务骨干辞职南下,动画组四分之三人离开——辞职的年轻人戏称为「胜利大逃亡」!

其实84年后,上美厂也尝试过「市场化」。

开始承接大量的GG业务及对外加工业务,与国外的合拍片计划也逐渐推上了日程。

效果也是有的——84年上美厂的利润是55万元人民币,而到了87年则高达170万元。

夏天跟一些底层的员工画师聊过之后,也是很感慨:这麽大的上影厂,一年利润还不到两百万,是可怜了点……

自己在燕京找的那些帮忙给《西游记》上色的大学生,干一个月也有好几百呢!

整体来看,人心思变啊!

后来就如同预料的那样,大家不再追求什麽艺术表达,什麽艺术性。而是开始拥抱商业化,拥抱市场经济。

而且以往的动画电影的统购统销也开始取消了,原创动画几乎垮掉。

大量专业人才加入到了动画加工公司,做国外的外包活儿。

汹涌的加工片大潮冲垮了我们独立的原创动画表现体系,持续了十几年后,盲目趋利的积弊也逐渐显现了出来。

如果说九十年代在题材和审美上还保持了自己的一些特色,等到了新世纪加工片大潮渐渐退去,国内动画业的火热逐渐归于萧索。

而上头开始大力扶持动画产业时,却有大量企业藉此投机丶洗米丶套现,粗制滥造的动画片堂而皇之地登上萤屏,而大银幕也早已没有国产动画电影的容身之地。

那时候,就连审美也开始趋同于国外——自美国迪士尼推出动画电影《花木兰》,大量自诩为「中国风」的国产动画在视觉审美上自觉不自觉地以该片为模板,十馀年来诞生了大批「低配版」的《花木兰》。

也有了后来的《唐狮少年》……

……

动画节即将闭幕,夏天站在上美厂的门口,往前一步就出去,往后一步就进来。

可自己又能在这大潮之中,做些什麽呢?

322估计是放不出来了。就这样吧。

(本章完)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