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67章 第367章(2 / 2)

加入书签

谢泾眯眼笑,“只是今天三哥来了,我不想浪费时间在无关紧要的人和事上。”既然三哥已经进了他的东宫,申厘就该功成身退,如此没眼色,怪得了谁?

“无关紧要?”谢涵瞟他一眼,“婧儿是不是忘了叫三哥来,是为了给申卿出谋划策。”

啊呀呀,真的忘了呢,都怪三哥长得太好看了,哪哪都戳他,一时看忘了。谢泾心里一紧,神色一肃,又叹一口气,“我已经知道是什么事了。申卿身子不便,就只有我们两个能想想了。”

他将申厘的新法娓娓道来,主要有三:

废井田,开阡陌——即将原本属于国君、家主的土地,分给家家户户的农民,不再只是给他们口饭吃,而是可以多劳多得,上缴一部分税收即可;

明赏罚,奖军耕——奖励耕战,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平民者可以通过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凡是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

建府县,废封邑——这一点是最致命的。国家国家,昊天子分封国,国君分封家,如今齐国境内有超过一半的土地是氏族封邑,现在要废封邑,还不得让他们疯了。

最后一点,至今没有提出来。提出来的主要是第一和第二点,而第二点还没经朝议拟定,只有第一点正式放行下去。

这放行,也是在氏族封邑基础上的。就比如温留城是谢涵封地,新法推行前,整座温留城产出的粮食都是他的,而他要拿出两部分来,一部分保证农民果腹,另一部分上缴朝廷,上缴朝廷的是有定额的,下放农民的,就全看谢涵心情和良心了;

而在新法后,整座温留城的粮食不再归属于他,而是属于家家户户,家家户户则上缴一部分粮食给他,他又在这部分粮食中取出定额给朝廷。

——当然,以上都是虚言,温留因为水患和治水,现在还在朝廷免税名单里躺着呢,嘻嘻。

但对其他氏族的冲击可见一般了。虽说还可以征税,但粮食的所有权一下子从氏族、城主成了平民百姓。

至于“开阡陌”,原本在早个一两百年前,齐景公成第一位中原霸主前,就任用名相,将边边角角的土地都捞出来种植了,大大提高了产作。如今重点是粮食归属权变更,促进农民积极种地。

氏族们嘴上笑着说好,实际上真正通行此法的只有归属于朝廷的土地,在氏族们的地盘上,他们依然是土地的主人,依然给农民划分田地后,告诉他们:这些土地租给你,你可以种地,但每年要给我租金,租金就是你种的粮食除了自己吃的所有,别耍滑头,我会派人看管的。

他们偷换概念,把“税收”变成“除了果腹的所有”,试问又与之前有何不同呢?

无怪乎申厘齿冷。

对于这个,谢涵更好奇的是,“这法令是怎么通过的?既然不愿,”说句实话,“各位家主联合,是有能力阻止的。”

谢泾瞧他一眼,“三哥一定没种过地。”

谢涵:确实不曾。“莫非婧儿种过?”

“三哥没做过的事,婧儿怎么可能做过呢?”谢泾眨眨眼,“但我知道,小时候三哥教我写字,和太傅教我写字,同样的时间,婧儿能学会的字是不一样多的。人在干自己喜欢的事,和为完成任务而做,同样时间里的完成量绝不相同。申卿告诉我:奋力干和勉强干的农民,同样的土地,一年能种出来的粮食甚至可以差一半。”

“他把这话说给各家主听,各家主固然有嗤之以鼻的,但也有认真调查的,发现所言不虚后,就有一大半愿意推行此法了。赞成的呢——只要提高税收,多出来的粮食还是他们的。不赞成的呢——一则是怕以后不方便辖制城内百姓,另一方面担心推行了第一条政令后,以后面对第二条政令就不方便激烈反对。

当然,这些赞成的呢,大多不好意思开口,或心内摇摇摆摆,这就是虞家主晓以大义,说服几大氏族,终于换来不久前的法令通行。”谢泾通达得很,“其实申卿夸大了。现在还敷衍不愿的,估计一半不到了罢。”

谢涵境内的温留,一直是众志成城种粮食的——反正怎么种也不够吃,税收朝廷都是免得。故而,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数据,点点头,“倘若当真,是我我也会推行新令。”

如此看来,第一条倒是最简单的,第一条某种程度上扩大了他们的利益,如何不愿意;可第二条却是伤害利益;遑论第三条将把第一条所有的利益收归国有。“可后面,大家就不会这么好说话了,虞家主也未必会相帮。”

“三哥来的路上,我们就在争论第二条,哪家都有理有据的。”谢泾不知从哪摸出来把团扇,笑嘻嘻给谢涵扇风,“三哥道今日为何拾家主对虞家主如此满是火气,为何满朝文武都没个帮虞家主呛声的,甚至没有虞家子弟站出来?因为虞家主率先同意第二条政令啊。”

--------------------

作者有话要说:

显然这是从商鞅变法那里百度顺来的呀。

我不懂变法啊,你们随便看看就好:)如果真的有很大谬误,非常误人子弟那种,你们再告诉我罢,我去改改。

等涵妹加冠后,我们放絮儿,一起去楚国旅游。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