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78(2 / 2)

加入书签

而小麦走的是另一条路子。

之前便已经说过小麦是外来物种,小麦的祖籍应该是在中东地区,和现在的一粒粒鼓鼓囊囊的麦穗不同,最早的小麦只有一粒,后来在变迁中遇到了一种牧草,二者恰巧花期接近,又遇到了同一只授粉植物,便因为发生了一次天然的远缘杂交,产量翻倍,变成了二粒小麦。

二粒小麦在当地住下,和牧草互相影响,渐渐地麦穗变得越来越多。

也就是说,小麦纯天然便是杂交品种。

而这一技术后来被用到了小麦的抗病性上,夏安然在种下小麦之前花费了很多功夫来预防小麦的疾病,他也的确很幸运的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并未遇到大规模的细菌病。但是新中国遇到过许多次小麦大规模的细菌病爆发。

正是一位叫做李振声的科学家攻克了名为“小麦癌症”的条锈病,他花了二十多年培育出的新品种成为了现代小麦的母本。之后的小麦杂交和培育有许多都用了这份母本。

他是以农学家身份拿到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研工作者,另一位正是袁隆平。

除了他们外,还有一个叫做李登海的农民发明家,自他手中培育出了杂交玉米。

而正是这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出现的三位农学家,华夏才能有如天佑般平稳顺利得发展,摆脱了进口粮食这一桎梏。

他们共享南袁北李的称号,堪称国士无双。

1995年的时候,一个叫做莱布斯·布朗的作家以日韩农业发展为模板,参考50年代至95年中国的农业发展数据,写成书声称,中国在2030年的时候会遇到产能不足需要世界支援粮食的窘境。

而十年以后,李振声院士在博鳌论坛用铁一样的数据反击了这一说法。

中国人可以用自己的土地养活自己的人民。

那时候夏安然正是看到了这篇报道。

扬眉吐气之余才开始对农业产生了兴趣,只是后来阴错阳差之间,他并没能深入这个领域学习。

他蹲在田边,捡起了一根掉落的麦穗,捏了捏谈不上饱满的谷粒。

心中多少有些唏嘘,种田之路还很遥远啊。

他请农人们留下吃了顿便饭,送走了人之后招呼庞统休息,自己一个人时候却有些睡不着,他一个人翻来覆去半响后爬起来跑去了自己屋子外头的晒谷场。

他随手撩起一把小麦,脱粒机自然是没办法把小麦最外头的那层麸皮完全退干净,虽然有几个在撞击的过程中散落下来,但是大部分都还是保持着全麦的模样。

麸皮很硬,人类很难消化这部分的存在,必须要经过再加工,但是留种的小麦则不需要,麦麸反而可以保护种子不受到微生物和细菌的侵害。而因为脱皮技术太麻烦,而且麸皮也并不是不能食用,现在的人们并不会可以去脱皮,而是选择将其一起食用。

刚收获的还没晒干的小麦,却几乎都是瘪瘪的,活像营养不良似得,这都已经是在夏安然加大肥的情况下了。

这样的麦子,在现代恐怕只有做成衍生产品的份,在这里却已经能当做还不错的主粮来食用了。

不得不说,他还是有一些被打击到的。

但是还是有好消息的,有一些成皋人已经决定分出一小块地在今年冬天试试种小麦了,还有人同夏安然说好了到时候来换一些小麦种子,想他这种刚收货的小麦种子是生命力最强的时候,当种子再好不过了。

这一日,他的田地变得光秃秃的,晒谷场却黄灿灿一片。

等将小麦翻晒几遍过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