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64. 任人唯亲 陛下并不想叫李广带兵……(1 / 2)

加入书签

卫长君先叫嘟嘟出来,[匈奴来的太巧了吧?不是因为我在此开荒?]

嘟嘟摇头,[有记载。但刘彻没派兵。我认为跟王太后病重紧接着薨了有关。我们给刘彻的药方不是仙丹灵药,但治急症。也能避免小病。王太后年迈,小病也能拖成大病。有我们的药丸,如今刘彻不用哭丧,他才有心思折腾别人。]

[幸好算计的不是我。]

嘟嘟看过很多资料,知道帝王心狠。可书上写的再心黑,也不如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嘟嘟也不禁庆幸它的宿主不贪稳重又不缺心机,[韩嫣等着呢。]

“这得问李广。”卫长君笑的无所谓。

韩嫣摇摇头,叹气道:“你没跟李家人共过事有所不知,封侯都成了李广的执念了。何况招兵告示说了李广练兵,由他出兵匈奴。就因为匈奴残忍,改叫仲卿带兵,兵将也换成跟仲卿上过战场的,你信不信李广敢一头碰死在宣室,那些功勋之后敢一起去东宫找太后主持公道。”

“既然这样,那以后就受着。”

韩嫣再次摇头:“这事麻烦的在后头呢。”

“我知道。要是全军覆没,没了儿子的人家不敢恨陛下,也没法恨李家,毕竟李广也死了。可人过于伤心,总要找个活下去的念想或发泄渠道,那只能是我弟。他们会想,要是我弟领兵何至于此。卫仲卿不是能征善战吗,为什么不毛遂自荐,为何让给李广。是不是很没道理?”

韩嫣满脸错愕,他竟然也料到了。

“你知道为何不阻止陛下?”

卫长君:“我有后招。”

先前得知韩嫣给他弟去了一封信,卫长君也给窦婴去了一封信,请他派人留意市井流言,万一全军覆没,劳烦他找些人提醒绝后的人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怪不得陛下,责任在主将。尤其毛遂自荐的主将。

卫长君把他的计划告诉韩嫣。韩嫣瞠目结舌,有口难言。

“他们不讲道理,卫家还不能先下手为□□长君冷笑,“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顿了顿,“我弟头脑简单,只知道保家卫国忠于陛下,但他有兄长。”

韩嫣咽口口水,忍不住感慨:“你真了解人性。”

卫长君笑道:“你忘了‘蝗灾’?护住粮食,养的鸡鸭也没死掉,几乎没有损失,又有多少人感激我?知恩图报的从来都是少数,所以显得珍贵。哪个村里出来一个都恨不得昭告天下。”

“这事托给魏其侯稳妥吗?”

卫长君:“他想着权势的时候糊涂。如今除了宫里那两位再也没有比他稳妥的了。”

韩嫣还是不忍心,“但愿李广能降服他们,打不过就跑。”

嘟嘟出来盯着韩嫣打量,[他都说封侯成了李广的执念了,还没意识到此战凶多吉少不是兵难带,而是将不稳?]

[韩嫣认为李广年过半百不缺生活智慧,又上过战场,知道该退退该进进。如今还有向导和地图。可他忘了,李广刚愎自用。我敢说李广连《孙子兵法》都没读进去。你查一下李广自刎那一战是不是不听仲卿的,脾气爆的连向导都不带。也就我弟脾气好。换成我敢违抗军令,直接把他绑了。管他是不是名声显赫的老将军!]

[卫青都划出道了,就差没替他走,他也不是头一次出来,也不是一个人,还有一支军队同他一起,哪能想到这样还能迷路。]

“那你不如祈祷陛下心软。”卫长君道。

韩嫣摇头:“我了解他。”

刘彻决定的事太后也很难改变。可韩嫣忘了,刘彻不想替李广背负骂名。

匈奴入关的消息传到长安,李广进宫面圣主动请缨。刘彻直言匈奴去年损失惨重,今年还敢来犯,一定是在草原上屯了重兵等汉军过去。此事朝议后再做决定。

刘彻智囊之一主父偃个人精,一听朝议就意识到不对。头一次用骑兵奇袭匈奴也没朝议。如今打出经验了反而小心谨慎,是不想用李广,又碍于李广呼声高不好拒绝吧。

主父偃深知此时推荐卫青只会给卫青树敌,于是他直言不懂行军打仗。刚刚接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也是人精,招兵告示一出他就看出不对,虽然不知道哪里不对。又加上前些日子他反对的事,皇帝不单要做,还把大舅子派出去,导致公孙弘不敢随意发表意见——陛下容他一次,不见得容他第二次。

公孙弘眼皮一耷拉,坚持以前主张——能不打就不打,劳民伤财。

公孙贺认为他可以试试。丞相只有一个优点,听话,直言一切由陛下定夺。虽然廷尉不是张汤,但同张汤关系不错,他支持张汤侄女婿。

这就导致朝中支持李广的极少。各抒己见,宣室吵成菜市场,刘彻被吵烦了就抬抬手叫众臣退下,他日再议。

李广不甘心,再次请缨。刘彻叫他先退下。

有人担心乾纲独断的皇帝“任人唯亲”,出了宣室就去给太后请安。太后一听“李广”二字脸色大变,令黄门请皇帝。

告状的人以为皇帝又要挨训,李广出将这事妥了,立即告退,去告诉他的朋党们,等着捡军功吧。

殊不知王太后要阻止此事。

太后一直认为皇帝派世家子弟上战场只是说说。

刘彻烦透了每次用兵朝臣当面指指点点,背地里骂骂咧咧。可他也不想太后操心,于是退一步,他明日去军营,令军中小吏挨个查,独生子不行,不是独生子的弟弟年幼也不行,然后再提醒众将,此番匈奴来犯极有可能故意为之,行军得快,身体撑不住的可以退出。

“母后,这样可以吗?”

如今朝臣百姓对匈奴的态度跟早几年完全不一样,她女儿都敢叫外孙上。可在太后心里匈奴依然很强,她颇为担忧地问:“你提了凶险,还有人敢去吗?”

“朕打算派三万骑兵,兵不够就算了。”

太后忙说:“此事不能叫李广知道。否则他敢拿刀威胁人家不许退缩。”

刘彻摇了摇头:“朕谁都没说。”

太后还是觉着不妥,盖因她相信卫长君,而卫长君不看好李广,“仲卿呢?”

“仲卿在上林苑教朕的亲兵。有些日子不曾进宫了。”

太后好笑:“倒是把他摘的一干二净。”

刘彻不禁拔高声音:“朕就这一个将军!”

太后连连点头,“哀家知道。何时出兵?此时怕是来不及了。”

刘彻计划初秋出兵,所以给骑兵准备的粮草还在地里没收上来。若是以往可以开粮仓。但此时不行。匈奴极有可能真屯兵边关等着汉军。现下急行军过去,匈奴以逸待劳,又等着报仇雪恨,气势正盛,卫青为将也讨不到什么便宜。

晾匈奴几个月,汉军慢慢过去,届时李广打不过,人马也有力气跑。

刘彻是存了收拾闹腾的世家功勋的心思,而三万骑兵不可能个个都是世家子游侠豪强,一定有庶民农奴,除非挨个查。可查是不可能的,那样傻子也知道他针对世家。

除了今年新招的世家子弟,每个骑兵都是朝廷辛辛苦苦培养的,刘彻不希望他们惨死在匈奴的弯刀下。

“仲卿问过俘虏,匈奴会赶在大雪降临前迁往冬牧场。如今在哪儿,九月前都会在那儿。”

太后懂了:“也好,李广还能再练练兵。”

刘彻想说什么在喉咙里过一遍,决定咽下去。

他在宣室打发李广的时候说改日,就是改日再议。改在一个月后,三伏天来临之际。这次朝议又吵了起来。盖因所有人都看出天子不想用卫青。

三战匈奴三胜是卫青主导的。卫青参加朝议,李广很是想去也得问问他的意见。卫青不在,无论你是公孙贺还是公孙敖,还是李息苏建,都差不多,半斤八两,所以众臣才敢举荐自己看好的人,才敢据理力争。

刘彻再一次被吵的脑壳疼,抬抬手叫众臣退下,改日再议。

此时李广意识到皇帝不想用他——“告示招兵”只是想稳住世家。

刘彻担心的是藩王,从来没有把世家放在眼里,要不是他们太能闹。可惜很多世家子弟功勋之后认为要是没有他们先祖,哪有刘姓江山。这时候也忘了靠祖荫享受多年,纵然刘家欠他们的也够了。

众多来自世家的官吏也不分析谁带兵胜算大,也不各自举荐自己看好的人,一起举荐李广。

刘彻直言此时出兵对汉军不利,他再想想。然而百官认为皇帝只会狩猎,打匈奴他不行,他都没去过长城,没在马背上同人拼杀过。

众人面色迟疑,不愿离去。刘彻意识到他被鄙视了,气得霍然起身。众人吓得鱼贯而出。

刘彻最为贴心的黄门不懂他了,“陛下,要是不想用李广,叫长平侯回来便是。七月中发兵,八月就能凯旋。何必叫他们一趟又一趟三天两头来烦您?”

“你不懂。”刘彻摇了摇头,眼角余光瞥到几个小黄门支棱着耳朵偷听,面色沉重地叹了一口气,“仲卿是人不是铁,哪能指望他一个。累坏了卫长君还不得跟朕拼命。”

黄门试探道:“公孙敖将军,或李息将军呢?”

刘彻:“像前年卫青一样骑兵三万,没个支援,他俩不敢深入。”

黄门想想卫青平时看着内敛没脾气,可每次同陛下商讨作战计划时都是一副天王老子来了也不怕的样子,“跟长平侯比他俩是还差一口气。拖吗?”

刘彻点头,“去年匈奴损失惨重,朕以为短时间内匈奴不敢侵扰边关,或见着汉军就跑,所以才招兵令李广为将,到关外长长见识,顺便练兵。谁知——”又叹了一口气,“拖到他们死心吧。”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