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87 章 武术与军事4(2 / 2)

加入书签

“追——”

经此一战,少林武僧一战成名。

再厉害的武士刀和倭寇,也敌不过少林武僧手中的木棍。

【小说里的“少林十八铜人”虽然有所夸张,但是也是有原型可考。】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频繁侵犯沿海地区,少林寺组织僧兵到江南抗倭,取得重大胜利。

天启五年,立“少林观武碑”,少林寺成为天下武林之宗,在这样朝廷鼓励、民间支持的氛围下,少林寺相继出现了18位高手。】

十八铜人的原型,是出自少林派的18位武林一流高手——悟须、周友、周参、洪转、洪纪、洪信、普从、普使、广按、宗擎、宗想、宗岱、道宗、道法、庆盘、庆余、同贺、铉清,他们中的不少人都参与过抗倭战争。

除了这十八位武僧,还有其他的著名高手,也会在小说里出场过,比如觉远上人、小山和尚、月空和尚、痛禅上人等人。

【所以说“少林十八铜人”虽然小说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少林的确有十八高手。】

大唐少林寺的方丈第一反应是:还真有啊!

而一旁刚刚以为“十一个兄弟没了”的香客立刻精神了。

香客:“我那失散的十七个兄弟在哪里!”

十三武僧没有,但是有十八铜人。很好,其中一个名额他定下了,明天就出家!

方丈哭笑不得:“施主你等等!”

大唐现在还没有武僧高手也没有十八铜人啊!

细细说来,少林寺参与军事行动,帮李世民擒拿敌人,是因为打了对方一个出其不意,以有心算无心,根本不是天幕上那样声势浩大。

若真被大军包围,别说设计抓人,敌人一把火少林寺都没了。

香客听完方丈讲述的故事,摸摸下巴:“有道理。”

“既然没有,那我现在去,不就成了开宗立派的祖师?”

方丈:“……”

得,全白说了。

但是仔细一想,好像的确是这个道理。

玄奘法师能西行求取真经,他难道就不能到处求取武学秘籍,开启大唐少林寺的武术传说?

【在华夏武术中一直有“外家少林,内家武当”的说法,少林余武当,各有千秋。】

【相传武当派是张三丰所创,张三丰,本名张全一,又名张君宝,三丰是他的道号,因为不修边幅又被称作“邋遢道人”。】

【关于张三丰的生活年代,有说他是宋人,有说是金人,也有说是元人、是明人。这些并不完全属实,道教并不是起源于张三丰,只是因为张三丰格外有名,武术应该是与少林寺一样,是在长期的习武过程中形成的武当武学。】

【明英宗时期,曾赐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封他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为“清虚元妙真君”,说明人是确有其人。】

【说回武当派。】

唐朝时期,开始修建武当山道观,但是武当派兴起是在明朝。

明成祖朱棣登记后,推崇武当道教,调集民工30万人,用了13年时间,在武当山修建了33处建筑群,号称九宫、八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一岩庙、十一祠、十一亭、三十九桥等,绵延140公里。

时至今日,武当山紫霄宫正殿梁上依然有大明永乐年间留下的御驾敕建的字迹。

从这个时候开始,武当的武术门派才开始真正产生。

【同样是从学习招式套路开始,为什么明朝的武术没有沦为单纯的表演,出现了众多武林高手呢?】

【因为他们有实战,不仅仅是同道中人的比武大会,武术交流,门派之间的胜负比拼,还有真正的战场厮杀。】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我们的“老朋友”倭寇,不止是少林参与抗倭,也不是只有沿海地区才遭受倭寇骚扰。】

一边是嘉靖皇帝在后宫沉迷修仙磕丹药,一边是日本倭寇窜入中原,仗着武士刀的锋利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朝廷软弱,民间宗门选择自己保护家乡。

当游方道士遇到倭寇欺压百姓,提着剑牛脾气就上来,也不管对方人比自己多,开口就骂:“什么倭寇蛮夷,也敢在我中原之地放肆!”

三四名倭寇扛着从百姓家里

抢来的粮食,一人还提着一个钱袋在数钱,看到游方道士单独一人,十分淡定:“哪里来的老道士!”

道士丝毫不惧:“吾乃武当派,蛮夷小儿L报上名来!”

本以为能痛痛快快战上一场,谁知道倭寇一听到武当派的名字,突然把粮食朝道士砸了过去,自己转身朝着不同方向四散而逃。

道士气得一边手忙脚乱接粮食准备还回去,一边骂人:“真乃胆小如鼠!占据人数优势都不敢打,胆小如鼠!胆小如鼠!”

但是再怎么骂也没用。

当时的日本武士若是真有胆气,在日本国内就会为自己效忠的大贵族拼死战斗,但是他们没有。

没胆气有骨气,也该在战败后为尽忠自尽,但是依然没有。

或者说效忠新的大贵族,比如那时候的战胜者丰臣秀吉,但是丰臣秀吉并不是接纳所有投降者,为了规避被拒绝被杀的奉献,他们依然选择了逃跑。

他们逃到海外欺压平民,本就是苟活,图的就是能潇洒一天是一天,怎么可能与人拼死战斗。

【武当派不如少林寺在民间名声大,一来不如少林寺高调,一来走的是精英路线。】

【少林派收徒汇聚天下求学者,但是武当派不要没基础的,选徒十分严格,动不动没有缘分白来一趟,也让武当派的弟子不如少林派众多。但论华夏最强盛的两大门派,依然是少林与武当。】

【男儿L有英雄本色,女子同样巾帼不让须眉。】

【现在为您介绍——峨眉派。】

【峨眉派的玉女剑法和峨眉刺,共同点是细长,源于峨眉派的创始人是女子,起源于西南一带,在巴蜀等西南地域独占鳌头。】

【明朝中叶,诗人唐顺之写有《峨眉道人拳歌》,里面有记载峨眉道人的拳法“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崩裂金沙走,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天魔翻翠袖。”。】

【这里的“峨眉道人”有男有女,因为道教里其实没有“道姑”这个说法,“尼姑”与“道姑”都是民间“三姑六婆”的口语,有一定的贬义含义,在宗教里面称为“比丘尼”和“道长”。

道教里没有太多性别之分,无论男女都称呼为“道长”,无论男女长辈都称为“师叔”,若是当面叫道长“道姑”很冒犯哦~】

天幕放出了一段道教弟子的习武视频。

只见一群青衣束发的弟子,拳脚利落,在空气中打出音爆之声“啪!”“啪!”,搭配着激昂的音乐,显得更为飒爽。

所有的男女道长都扎着一模一样的发髻,穿着一模一样的练功服,在外人眼里基本上分不出性别。

【峨眉派有自己的文史资料,根据峨眉派的拳志记载,峨眉最初是一名女子创立的武林门派,最开始叫做“玉女拳法”,也称为“蛾眉拳”,后来因为祖师入了佛门,又以称女子为“蛾眉”和佛教圣地之“峨眉山”的双重含义得名。】

根据拳志原文:

祖师原为一道姑,后入佛门……是

时,师善技击,善研各家拳法,虑各家拳法繁杂,莫衷一是,女子御悔,多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辟蹊径,创不接手之拳法,独树一帜……

积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习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誉,称曰“蛾眉拳”,后弟子至峨眉山,偶谐其音,始称“峨眉”。

.

宋朝以后,峨眉山就成了普贤菩萨的道场,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僧人众多,其中也有一部分僧人日常习武。

南宋后期,峨眉山白云禅师创编“峨眉气桩功”,又称为“峨眉十一桩功”,此后峨眉派有阴有阳,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融合了南拳、少林、武当等众家所长,还有三大器械——剑法、簪法、针法暗器等。

到清朝初年,峨眉派已经有了众多的分支,并且有了《峨眉拳谱》:

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

“五花”指的是从地域划分的五大支派,“八叶”指的是从武术风格划分的派别等等。

因为一直有女性因素在,峨眉派有别于少林外家硬功最大的不同,就是亦刚亦柔,如玉树临风,是诸家武术中姿态最为优美的一种。

.

刘娥下意识抚过自己的秀眉,看着天幕下习武的女子,难得生出艳羡之意。

“峨眉,蛾眉,这个名字真好听……”

“女子能习武,真好啊!”

当年她也曾在街头卖艺,假如那时她有机会投入门派,去习武,去闯荡江湖,而不是被皇帝看上,先是改嫁然后在王府金屋藏娇,做那见不得人的外室,又被接进宫中在那宫墙之内暗潮汹涌之中挣扎求生。

哪怕如今走到现在的地步,看似万人之上,她吃过的苦头,又有谁看得见?

【不过与影视剧里峨眉派全是女子不同,历史上的峨眉派是男女都收,但是功法有很明显的女子痕迹。

比如拳法里面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莲等。

剑法里面的文姬挥笔、索女掸尘、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

还有独门的簪法,里面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完全是女子的姿态。

峨眉派著名的兵器峨眉刺,又叫做“玉女簪”,也是由女子发簪演化而来。】

【后来,峨眉派与其他宗门一样,同样参与到了抗倭战斗。】

当大明越来越衰弱,完全无力抵挡倭寇的骚扰后,日本本土仿佛发现了这么一块大肥肉,从三三俩俩零散的落魄武士浪人,变成了开船集体来骚扰。

而武林门派的战斗,已经从单独战斗到了联合战斗。

“少林派到此!”

最先是僧兵抵达战场,与大明将士一起抗倭。

其他地方,各大门派同样没有歇着:

“武当派在此,谁敢放肆!”

“峨眉派前来助阵!”

“崆峒派!”

“青城派!”

“点易派

!”

……

“苗人十八寨前来助阵!”除了众多的中原门派,

还有少数民族,

也带人前来抗倭。

苗人首领看着倭寇手中的倭刀,一阵愤怒:“用着我们的苗刀,杀着我们的同胞,你们的老祖宗知道你们如此忘本吗?”

苗刀的起源是华夏汉朝时期的长刀,由汉朝军中的环首刀演变而来,三国时期就从华夏作为回赠给日本的礼物有五尺长刀,有了现如今日本的武士刀,明朝后期,倭寇多使用这种武士刀,明人称之为“倭刀”。

.

戚继光若有所思:“原来倭刀也是起源于华夏,是我们的苗刀。”

“那是不是,军中配备了苗刀能更高的对抗倭刀?”

细看之下,苗刀与倭刀还是有些不同之处,而且苗刀更为适合华夏人。他杀了武士后缴获了一些日本武士刀,也研究过日本武士的招式,但是总觉得别扭,让士兵学习起来功效也不大。

现在看到苗刀与苗族的武术招式,戚继光有了新的想法。

不如,就改用苗刀!

.

因为同出一源,苗刀也有自己完善的刀法武术,并且同样是双手刀,后来戚继光抗倭选择让明军中装备苗刀,以苗刀来对抗倭刀,后来甚至用苗刀来对抗蒙古骑兵,满清骑兵,战斗力十分强大。

到了清朝后,苗刀遭遇了与开花.弹一样的遭遇,被冷藏,几乎失传。

直到民国时期,民间武术家刘玉春重出江湖,在苗刀刀法中融入通臂一十四式中的步法,用苗刀大败日本武士,得到了民国政府的重视。

日本武士协会同样重视,一次失败依然不可能善罢甘休,屡次派遣日本武士前来挑战,刘玉春的爱徒郭长生使用苗刀,再次获胜。

【虚假的武林大战,是为了争夺武林盟主、为了宝藏和秘籍;

真正的武林大战,是为了抗倭、抗英,仅仅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生存战斗。】

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将壮拳揉进北长拳,使得壮拳越来越强大,然后将之运用到了抗倭前线,屡建奇功。

土家族在明朝嘉靖年间,永顺、保靖等地土家族的土司率兵前去抗倭;

清朝时期,土家族被清限制民间习武,实行刀枪入库政策,土家人改为学习拳棍,以防守为主。

但是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列强入侵后,土家人依然与清兵并肩作战,在广州抗击英军,击毙英军两百多人;

云南的德昂族比较偏远,保山地区的德昂族拳师王四墨参与了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用长刀保卫保山,用冷兵器对抗日本人的热武器……

.

赵祯突然有些尴尬。

“这个壮族,是不是就是那个侬智高?”

仁宗朝,壮族首领侬智高不堪忍受交趾的压迫,向大宋投诚,结果被大宋拒绝了。

被拒绝后侬智高自立为王,自行建立“南天国”,号称仁惠皇帝,后来攻破邕州,建立“大南国”

结果这个时候赵祯有反应了,

派狄青去讨伐,

侬智高在昆仑山战败,战败后不得不流亡大理,最终病死他乡。

侬智高其实家族都是大宋广西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归附大宋并且有官职,整个侬氏家族与大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结果侬智高被交趾欺压向大宋求归附时被拒绝,侬智高的起义之下带着对大宋的强烈怨恨,起义反交趾还一起反宋,兵败之后宁愿流亡也不愿意投降大宋。

再看看天幕上那些帮助大明朝廷对抗倭寇的少数民族,赵祯难得心虚。

大臣提议:“不如,现在派兵相助?”

现在虽然刚拒绝了,但好歹还没打起来,好像还来得及拯救。

赵祯虽然觉得有损帝王威严,但是实在眼馋少数民族的忠心和战斗力,最终选择了答应:“善,就让狄青率兵去救助吧。”

.

朱元璋想起了另一个少数民族彝族的女首领,奢香夫人。

“看来哪怕是异族,用得好还是可以好好使用的。”

奢香夫人是彝族首领,丈夫去世后扶持幼子统领当地彝族,但是与汉人将领马晔有冲突。

马晔不但在当地横征暴敛,还屠杀彝民,抓捕奢香夫人后鞭打受刑,两族差点起冲突发生战争,反而是奢香夫人按下彝族人,自己上京城伸冤。

单纯是伸冤,朱元璋并不会这样在意,他更在意的当然是彝族的领土。

马晔不是傻子,故意发生冲突就是为了找个借口开战罢了,没想到奢香夫人如此能忍,让他失去了一个开战的理由。

“罢了,和平往来也挺好。”看到天幕上的各个少数民族在帮无能的明朝皇帝抗倭,再看看还在修仙的嘉靖皇帝,朱元璋现在看奢香夫人都觉得是大明的忠臣。

奢香夫人抓住机遇:“彝族愿意修路与大明通商往来,支持明军,守护大明江山!”

这可是说到了朱元璋的心里去了,立刻高兴地应下:“好!”

果然是大明的忠臣,这彝人,比自家那窝囊废的后代还靠谱!

【华夏真是世世代代抗倭,这倭寇,怎么就杀不完呢?】

荆咕此前看到网络上说,一代人有一代人厌恶日本的理由,老一辈有抗日战争,现在有了核污染事件。

但是她万万没想到,老祖宗也抗倭抗了许多年,抗了很大的范围。

她深刻见到了,什么叫做“祸害遗千年”!

【虽然很想说大清朝廷不做人,一边要用人一边处处打压,但是这一章的主角不是大清,懒得再说。】

骂不完,真得骂不完。

下一章单独介绍清朝和民国的武林高手,要骂的更多,荆咕决定留点力气再说。

【到清朝时期,大量的武术专著纷纷面世。】

【比如吴殳的《手臂录》、程真如德《峨眉枪法》、洪转的《梦绿堂枪法》、黄百家的《内家拳法》、张孔昭的《拳经拳法备要》、苌乃周的《苌氏武技书》、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等。】

【可以说,清朝的武术盛世是建立在宋朝的武术套路和明朝的武术大家文图记录的基础上。】

赵匡胤道:“大宋既不缺文人才子,也不缺造纸术和印刷术,我大宋为什么没有!”

甚至连宋朝自己的武术高手,比如杨妙真的杨家枪,都得靠后世的书籍才知道。

朱元璋原本还在嫌弃大明的门派和武术书籍太多,看到清朝的更多,又升起好胜心来。

“我大明也可以有更多!”

【但是,大清它就是不珍惜,它说:我就喜欢菜!】!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