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90 章 武术与军事7(2 / 2)

加入书签

先前为了天下稳定才到处巡游,现在天下英才汇聚咸阳,他需要处理的事务太多了。暂时先处理完手头上的事情。

而未央宫内,刘彻也是同样的心思。

嗯,绝对不是怕民间有王五这样的大侠,他不怂,他只是爱惜民力,不想浪费钱。出巡一次多费钱啊,还是不去了吧。

【还有街头卖艺的,黄飞鸿。】

【前面说黄飞鸿曾经开医馆开武馆,为何又说他卖艺?】

【黄飞鸿的父亲黄麒英是晚晴的“广东十虎”之一,黄飞

() 鸿3岁从父习武,13岁随着父亲一起街头卖艺。后遇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熟,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1872年,黄飞鸿移居广州,铜、铁行工人集资为其设武馆于第七甫水脚,黄飞鸿这才结束了卖艺生涯。】

鞭炮声阵阵,有新武馆开业,黄飞鸿在店面门口表演着舞狮。

他的妻子也在一旁看着,有船工看到十三姨,呼喊她:“十三姨,我有些不舒服。”

十三姨热情道:“哎,待会给你瞧瞧。”

“十三姨,我小女儿最近总说肚子涨!”

“好,待会我给她看看!”

“十三姨!”

“十三姨!”

……

黄飞鸿表演的舞狮让人连连叫好,十三姨的医术也让人十分敬佩,在民间人气很高。

当表演结束,需要剪彩,黄飞鸿却被武馆的主人推到面前:

“飞鸿!送你一个见面礼!”

黄飞鸿一愣:“这不是你的武馆吗?”

“不,是你的武馆!”武馆主人握住黄飞鸿的手,拉住遮着武馆牌匾的红布,往下一拉,牌匾露出来,正是:黄飞鸿武馆!

黄飞鸿激动地难以想象。

“这是大家集资送你的。”一群铜铁行工人从观众变成了出资者,不好意思地看着黄飞鸿,“感谢你们夫妻帮我们好多年,又是看病施药,又传授武艺,我们也没什么钱,这武馆是大家一起凑钱买的,你看看合不合你心意?”

黄飞鸿和十三姨几乎是异口同声:“合!合!合!”

【一说起黄飞鸿,不得不提影视剧里常与他一起出现的“十三姨”。十三姨是有原型的,是黄飞鸿的第四任妻子莫桂兰,而且也是一位武林高手。】

【影视剧里,莫桂兰是西洋留学回来的洋气女留学生,热情大方。现实里的莫桂兰从小父母双亡,成了孤儿,是广州开武馆的叔伯公把她抚养长大,不仅教她中医理疗,还教她莫家拳法,后来她成为了莫家拳的传人。】

【黄飞鸿的前三任妻子都早早病逝,街坊四邻都传出了黄飞鸿克妻的谣言。

莫桂兰与黄飞鸿的年龄相差极大,19岁的时候不顾黄飞鸿“克妻”的传言嫁给已经60岁的黄飞鸿。黄飞鸿娶了莫桂兰,本应该称之为四姨太,可是“四”和“死”同音,黄飞鸿还是担心自己克妻,于是让家里人不称呼她四姨太,而是称之为一三姨,这也是十三姨人物的灵感来源。】

1924年,广州发生□□,黄飞鸿的心血“宝芝林”被付之一炬。

再加上老年痛失爱子,这让年事已高的黄飞鸿一经此事便一病不起,最后郁郁而终。

黄飞鸿去世不久便爆发了抗日战争,广州混乱不堪,莫桂兰带着两个继子移居香港谋生。

为完成黄飞鸿的遗愿,在亲友的帮助下,莫桂兰再次让“宝芝林”东山再起,还创办了多家以夫妻二人的

名字命名的武馆,如黄飞鸿国术馆、莫桂兰健身院等,将黄飞鸿教授给她的武学继续传承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在徐克导演拍摄黄飞鸿系列影片时,还专门请了莫桂兰来坐镇武术指导。】

莫桂兰曾跟黄飞鸿学医学武,开创武馆后一直精心守护着武馆,在武馆中传武看病,直到90岁高龄实在无力经营才关闭了武馆。

1982年,莫桂兰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91岁。

.

“丈夫去世后能帮丈夫完成遗愿,是位好妻子。”朱元璋难得夸奖女子。

在他看来,克妻不克妻都是邻居乱说,女子就应该从夫,嫁过去就应该能跟着丈夫吃苦。

莫桂兰年轻时能照顾年迈的丈夫和继子,丈夫死后帮他重振武馆、重开武道,继续照顾和养育继子,完全符合朱元璋对女子的要求。

哪怕莫桂兰抛头露面亲自治病救人、传授医术,在负担家庭的责任下,也是显得有情有义有责任感。

马皇后含笑点头:“的确。”

“民间亦有不少有情有义之士。”朱标脸色苍白,每说一句话,就显得更虚弱几分,说完就开始剧烈咳嗽。

马皇后心疼的连忙端过温热的药:“标儿,喝药,快喝药。”

今日,朱标已经病得不轻,只能躺在榻上,马皇后与朱元璋都汇聚在此,是为了照顾朱标。

朱元璋看着最器重的长子如此虚弱的模样,有些后悔:“早知道应该让你也跟着习武,你看天幕上会武功的女子都能活到90多,你若是习武一定比现在身子骨强。”

朱标皱眉喝下一碗药汤,这才不咳嗽了。

他很想说他们家一直南征北战,哪里有时间跟着习武。

但是最终化为儒雅一笑:“好,等我病好了,我就去学武术,父皇可要记得给儿臣找一位厉害师父。”

朱元璋看朱标精神头好一些的模样,爽快地答应了:“好!那你早点好起来,为父现在就给你找!”

朱标苍白一笑:“好,我等着。”

马皇后欲言又止,很想给自己的公主们也找一位女师父教授武术,但是想想就知道朱元璋不会同意。

而且男女大防,男师父也不好教授公主。

她微微垂眸,不如,她先让人去找一位女高手,让女高手给公主们当护卫。

这护卫着护卫着,跟着护卫学一两招,很正常吧?

【大家能看到,晚清时期,武术大家非常多,但是为什么在面对西方列强时,依然战败了?】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与军事息息相关,但其实又没法起到太大的决定性作用。

大家有没有发现,前面靠武林高手取得胜利的战争,其实都是小规模战斗,并没有古代动辄数十万人的战斗?】

【军事研究史学家在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战争时曾表示,里面的战斗是典型的没上过战场的文人写得战争,是以家族械斗为参考所写。只有大

家族或者门派在比斗时才会先派出单独的高手互相较量,真正的军事战争,从来不是以个人勇武轮胜负。】

小说里的战争:

两军交战之前,策马上前,挑衅对方:“敢不敢上!”

另一边出来一位高手,双方在阵前比斗。

现实里的战争:

一方策马上前,挑衅对方:“敢不敢上!”

另一边的弓兵眼前一亮,齐齐开弓:“嗖嗖嗖——”

上个屁,射死一个算一个,敢脱离前面的盾牌兵跑到空地上当靶子,自己找死!

.

对此,王翦深有感慨。

“我一直自认自己不算名将,以稳扎稳打为主,就是靠秦兵锋锐,治军严格。但是真要说什么武林高手,我手下没有,我也不是。”

嬴政并不会因此就轻视王将军,反而更加器重:“将军的战功是毋庸置疑的,怎么不算名将?换做那些武林高手,谁能统率几十万大军?”

很明显都是野路子,别说几十万,十万都没法控制。

个人勇武虽然看起来潇洒帅气,但是如果要二选一,嬴政还是更喜欢王翦这样的大将军。

【虽然很多朝廷一直是“重文轻武”,但是我国其实是有“尚武”精神的。】

【西周时期,军事教育就是教育的重心所在,在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都以田猎的形式进行军事训练,即所谓的“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先秦时期,“列国并立,首重国防,人骛于勇力,士竞于武功”。齐国管仲“作内政而寄军令”,秦国商鞅“令民为什伍”,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征兵制和军事制度;】

【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法,目的就是计费出落后的募兵制度,回复传统的寓兵于民政策,以使人人习武,提高军队战斗力。】

大宋朝廷之上,王安石抚须,再次叙述他的变法制度:“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于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赵祯语气振奋:“天幕特意提起介甫的保甲法,还与管仲商鞅并列,看来对保甲法很欣赏。”

天幕这都夸介甫多少次?

前面的唐宋八大家,说他又是文豪诗人又是政治家,现在还单独夸他变法的保甲法。

啧,慕了慕了!

众臣羡慕之余有些庆幸。

还好,现在大家集体一心来计划变法,天幕恰好说了保甲法好,看来能成功!

【从文明的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并不缺尚武精神,德与武并不冲突,孔孟提倡的君子六艺里离不开射御。】

【在秦汉之后,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反而日渐僵化保守,尚武精神被逐步剥离以往,以德立国,以仁义教化天下,武备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重视,甚至被厌弃。】

【有一说一,明清时候的儒生若是以自己手无缚鸡之力的模样回到春秋战国,会被你

们的孔孟圣贤打的嗷嗷叫,还毫无还手之力。】

“哈哈,别说回春秋战国,来我大唐也毫无还手之力!”尉迟敬德嚣张地大笑。

虽然民间喜欢说尉迟敬德是打铁出身,但其实尉迟恭是世家出身,同样学习君子六艺,懂武略,也懂文采。

汉族里原本没有“尉迟”这个姓氏,“尉迟”这个姓氏源于西域于阗,在五胡乱华时期东迁了一部分人。

尉迟部族在北魏时期有功,北魏孝文帝把尉迟姓氏尊为八大姓之一,赐姓尉氏。

其他的“八大姓”还有杨坚,是普六茹氏,李渊就是大野渊。

杨坚建隋后,所有人的姓氏恢复本姓,但是已经汉化很深,文字文化语言与汉人无异,彼此也已经混入汉人的血脉。

尉迟恭的曾祖尉迟本真,后魏的中郎将、冠军将军,被封为渔阳郡公;祖父尉迟益都,在北齐、北周都做过官,曾做过济州刺史;

而且尉迟恭的父亲是杨坚的幼弟,一代战神杨爽的记室参军,这一位打的突厥西迁,十分骁勇,尉迟恭自幼接受的教育依然是属于贵族化的军事教育,并非是草根从军。

不光尉迟敬德不虚,文臣同样不虚,笑呵呵地看着后世的笑话。

宋朝文人开始嘀嘀咕咕,说些什么“武夫粗鄙”“武夫不通礼仪”之类的话语。

辛弃疾闻言一声冷笑:“呵,一群只会耍嘴皮子功夫的废物。”

书生拍桌而起:“你说什么!”

辛弃疾“唰”的拔剑,微笑:“你对我说得有意见吗?”

书生“你你你”半天,气得满脸通红,还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辛弃疾的剑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朝他面门快速一扫。

他只觉得面前寒气一刺,尖锐的剑尖停留在他的鼻子前面,正要怒斥,就看到剑尖穿透了一只苍蝇。

“帮你打苍蝇,还不领情。”辛弃疾微笑着收回剑。

书生吓得背后一身冷汗,快速重新坐下:“谢……谢谢谢……”

说话哆哆嗦嗦,腿也吓得哆哆嗦嗦。

如果不是吓到腿软,他现在就想离开这里,离这个武夫越远越好!!!

【先秦时期,军人的社会地位较高,汉唐之后□□皇权实施“重文抑武”,使军人的地位逐渐衰落。】

【尤其是宋朝,科举出身的管理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成为社会精英阶层主流,文官作为成功人士标杆,进一步强化社会重文轻武的导向。】

宋朝时期,民间有谚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这也说明了整个社会的风气。

考了秀才,洋洋得意,免赋税,敲锣打鼓;

参军的士兵,脸上刺青,带着罪犯的标志,看到就嫌弃。

【可能宋朝与清朝时期的士兵难以想象,当兵,曾经是贵族的特权。】

【他们更想不到,武将不仅仅需要懂军事懂谋略,也需要懂文化。】

【现在,让我们回到一

切的开始,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去看看那个曾经是贵族才有资格当兵的年代。】

宋朝,面涅将军狄青眼神复杂地抬头,看向天幕。

如此遥远的春秋战国,原来与如今差距如此之大吗?

卖命战斗这样的苦差事,竟然是贵族专属?那贵族也会被刺面吗,想必不是吧?

他十几岁时,因与乡人发生冲突而被官府捕快投入监牢,并在脸上刺字,注销户籍,发配京师充军。虽然充军后屡建战功,不断升官,如今更是有了将军的官职,但在朝中依然被文官瞧不起,甚至连太监都会给他脸色看。

他出身寒门,也没资格接触被朝廷管控的史书,也不会被文人邀请去参加曝书会,只自己买些兵书看着,根据实战琢磨。

天幕讲述的武林高手和江湖风采虽然吸引他,但是他还是更想看军事相关的,现在看来,终于来了,只是与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

【春秋时期的战争非常讲“礼”,这时候的两军对阵,与西方的骑兵很相似,人数不多,都以贵族为主。】

春秋时期,兵源主要是“士”阶级,是贵族的最底层阶级。

因此,春秋时期被称为“贵族文化”,当时的战争主要是“贵族战争”。

春秋时期贵族之间打仗很讲战争规范: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擒获须发斑白的老人,不能落井下石,不能趁人之危,敌军没有做好准备不能实施偷袭。

比如成语里的“五十步笑百步”,就是属于春秋时期的时代背景。

根据礼仪,敌人后退五十步就属于投降,不能再继续攻击。

所以退后五十步与退后一百步没什么区别,都是投降,退后五十步的士兵嘲笑退后一百步的士兵也没什么资格。

【同时因为重视礼仪,哪怕是临死前也要着重个人形象。】

兵戈相接,一片厮杀之后,孔子的学生子路被斩断了帽缨,他大喊着:

“君子死,冠不免!”

他放下武器整理自己的衣冠,但是蒯聩却命令武士迅速蜂拥而上,对着子路一通砍杀,子路重伤倒下。

他口中吐着鲜血,努力伸出手,颤抖着系好被对手砍断的帽缨,然后扶正自己的冠,随后最后吐出一口生气,彻底断绝了呼吸。

.

“衣冠不正,君子以为耻,子路是恪守礼仪之人!”董仲舒大肆赞扬道。

霍去病张了张嘴:不是吧,这蒯聩明显是怀着杀人之心来的,打仗的时候放下武器整理衣冠,这不是自己放弃抵抗吗?

他想说什么,卫青快速扯了扯他的衣角,霍去病只能选择闭嘴。

儒家遵循的是“周礼”,子路这样的“礼”正是符合周礼的军事制度,在春秋时期依然遵循如此。

但是春秋末期,已经开始“失礼”,于是有了《孙子兵法》,有了:

兵者,诡道也。!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