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18 章 医学与生命2(1 / 2)

加入书签

【大秦的医学发达,许多政策在现在看来依然很先进,比如大秦对待传染病的态度。】

几位黔首去官府举报了邻居,把官差带到了邻居家中:“大人,他患有‘毒言’,还跟我们一起共用杯子,这是故意想把‘毒言’传染给我们!”

邻居连忙喊冤:“我没有!”

黔首远远地站在门外,根本不敢靠近,喊道:“你外祖母不是得了‘毒言’’?”

邻居:“我外祖母是得了,但是她已经被迁去了疠迁所。”

官差看着双方争执,直接上前:“先带走让医士检查。”

官差直接把人带走,邻居一路人还在叫嚷着:“我没有得!我真的没有得!”

举报他的黔首们一起跟着,一路嚷嚷着一直等到医士给邻居诊断结束,然后摇头:“的确不是,放归。”

官差松了口气,还好不是,不然他们也接触了,也怕被传染。

黔首们有点慌:“他怎么不是呢,他什么症状都很像。”

恰好有真正的病患前来,医士直接示意黔首往那边看:

“你们看,那边的才是。”

“哪位黔首患的是疠病,黔首患了疠病以后眉毛脱落,鼻梁也腐烂坏了,现在臂肘和膝部畸形,行走已经很困难,身上还有溃烂,等以后病情更严重了,连嘶吼都喊不出声来。”

“毒言”是指烈性传染病,包括在此时大秦人并不了解的“疠”病,也就是麻风病。

一群举报的黔首和被误会的邻居看到病患,齐齐退避三尺。

原来这就是“疠”,看着好吓人!

【“疠”就是麻风病。】

【根据大秦的制度,如果庶民发现身边有人染上麻风病,要立即向官府报告。官府将患者抓捕后,经过医士确诊,会将麻风患者送到疠迁所进行强制隔离,以防止麻风病毒传播蔓延。】

【但若是经过医士检查发现不是,并不会滥抓无辜。】

【秦法的严格,在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公正性。】

唐朝,皮日休对于秦朝的做法非常不喜欢:“疠之能祸人,是必有知也。”

从汉朝逐渐兴起儒学之后,对秦都是以“暴秦”称呼,对秦的疠迁所也是颇有微词。

尽管汉朝唐朝其实官方都有隔离疾病的机构,但是民间一些儒生对此颇有微词。

哪怕民间自发兴起隔离,部分儒生认为独自隔离病患不义,要以身作则证明没有传染性,反而要家人先亲近照顾,病愈之后才出门。

比如皮日休,就认为“疠”是不忠不孝、谄媚之徒身上才会得病。

南宋洪迈同样表示:“疫鬼不犯之家或是三世积德,或门户将兴。”

这并不是单独只有这二人是这样的观点,在儒生中颇为流行。

从汉朝开始,被汉儒结合汉朝流行的谶纬文化,将儒学神秘化后,儒生相信个人德行可以规避乃至战胜疾病,于是影响

了后世各种各样的“孝感动天”来治病。

【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疾病,在当时并没有可治疗的手段,被收入疠迁所后,只有一死。】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麻风病都是绝症,当时的大夫并没有好的治疗手段,病患自己十分痛苦,病患的家属也只能把病患隔离放逐。】

或放逐海上,或放逐深山,父母含泪把患有麻风的孩子和衣物食物一起留在荒无人烟的地方,自己只能忍痛离开。

对于麻风病人自己来说,也是非常痛苦。

因为体貌有异,麻风病患者常常被隔离在社会之外,饱受歧视,基本无法正常生活。

无独有偶,在西方古代,同样是认为麻风是“不洁之人”“道德有罪之人”才会得的疾病。

西方统治者要求麻风病人全身裹白色麻布,手里拿着铃铛,所过之处摇晃铃铛,向外人宣布自己麻风病人的身份。而且不被允许进入公共场合,个人财产也要被没收,没有继承权,最严重的时期甚至要被处以火刑,饱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

.

听到这里,夏无且深深一叹,感到十分惭愧:“老臣无能,至今也没能研究出有效的方子来治愈疠病。”

整个太医院都愧疚了。

尽管他们主要负责照顾贵人,可是医者仁心,看到天幕呈现的受苦的黔首,依然感同身受。

来自肢体的痛苦,和来自外界的歧视,只能等死的绝望,想想都无法忍受。

嬴政淡淡道:“没研究出来就继续研究,大秦不缺金银,还有天幕在,你们就打算一辈子研究不出来吗?”

夏无且立刻被刺激到了:“当然不!”

“有生之年,臣一定能研究出来!”夏无且以立军令状的态度,郑重对嬴政承诺,也是对自己,对大秦人的承诺。

【到了隋朝时期,才有了专门的麻风病医院,从天竺来的僧人那连提黎耶在公元556年,在河南汲郡西山寺设“疠人坊”,专门收疠疾病人,男女分开居住,有专门的人照顾衣食住行。此后各朝都开始有麻风病医院。】

【到了现代,麻风已经有了更好的治疗手段,但是放在古代,可能防比治更有条件实施。】

【防护的重要手段,就是口罩。】

荆咕特意放出现代人戴着口罩的模样,以及医用口罩的实物。

结构非常简单,一看就会。

简单到古人开始怀疑:“这样的小布片真得能挡住可怕的麻风吗?”

【有一种说法,就是口罩也是从华夏起源的,来源是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纪》里记载,大汗身边的侍从为了避免唾沫污染给皇帝的食物,都要以面纱或者绸布遮住口鼻。】

【这个说法不太严谨,算不上是医疗手段。但是护住口鼻,的确能防治疾病的传染,而且华夏古代也并非没有大夫意识到口鼻才是传染疾病的关键。】

明朝时期,医学家万全的桌案上放着自己正在写的《万氏医书》,

听到天幕这话,他顿时找到了知己:“可以用雄黄点入鼻窍,阻隔疫病于口鼻之外。”

万全没有用口罩,但是在行医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呼吸传染的途径就是口鼻传播,采用的是传统的辟邪杀虫的雄黄。

明末时期,吴又可想起正在民间肆虐的鼠疫,跟自己的小徒弟讲起传道受业:“致病之源不止‘六淫’,还有杂气。各种疠气、邪气,都是杂气。气自口鼻入人体,传染疾病,祸害人命。”

治疗的鼠疫病人太多,吴又可同样意识到鼠疫可以通过口鼻呼吸传播,并且写出一本《瘟疫论》,被誉为华夏瘟疫学的鼻祖。

【现代医学用口罩的雏形,是欧洲17世纪应对黑死病的鸟嘴面具。】

天幕放出了后世的“瘟疫医生”,又或者叫“鸟嘴医生”。

那奇特的造型,黑帽子铁鸟嘴的头颅,吓得不少古人还以为是人身鸟头的妖怪。

天幕又放出单独的鸟嘴面具,那是中世纪时期的藏品,充满了时代的诡异风格。

特制的鸟嘴面具由金属制成,遮盖整个脸,头上有尖顶或者高顶大檐帽,眼部有镜片,鸟喙里塞满用来防毒的香料。

在瘟疫横行时期,瘟疫医生除了鸟嘴面具,还会穿着皮鞋、长裤和长袍,可谓是从头防到脚。

再对比现代医生需要进手术室的蓝色无菌服,同样是从头防到脚。

.

到了近现代,面具开始朝着轻便发展。

1887年,法国医师福谷在治疗肺结核患者的过程中提出飞沫传染理论,要求佩戴纱布口罩,于是有了原始的现代纱布医用口罩;

1897年,德国医师费吕格用实验证明手术时候医护人员的唾沫飞溅会造成创口感染;

同一年,奥地利医师米库利兹·拉德凯倡议手术者使用口罩,以减少感染。

法国医生保罗·伯蒂加厚了口罩,将纱布从原来的两层增加到了六层,在还没有现代更高级的医学的年代,六层纱布口罩已经可以对传染疫病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清末东北大鼠疫中,负责的总医官伍连德坚持认为鼠疫不是腺鼠疫,而是肺鼠疫,可通过呼吸传染,人际传播是当时的主要渠道,所以他坚持开展大规模的隔离防疫,并且强制要求佩戴口罩。

但是依然有医护人员坚持不听,比如高傲的法国医生梅斯尼,不戴口罩不听指示,用生命为其他人做了一个反面案例,此后伍连德推广口罩就顺利多了。

.

玄烨听到清末鼠疫,心情沉重中,听到了法国医生的死讯,扯了扯嘴角:“这法国人难得做件好事,也算是为他们自己弥补过错。”

毕竟缺德事干多了,总得用生命为代价弥补弥补。

【到20世纪50年代,医学界建立了整套无菌手术制度,口罩的设计越发科学,兼有过滤和偏向功能,由刷手、无菌衣帽、口罩、手套和无菌环境共同组成无菌手术室。】

【在医用口罩的基础上,各种

工业口罩应运而生。比如现在大名鼎鼎的N95口罩,同时运用在医学和非医学领域。】()

【在现代很多矿产与化工行业,比如煤矿工,陶瓷工,水泥工等,都需要用口罩遮挡口鼻,可以防尘,也可以避免一些由灰尘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放在古代可能材料不够透气,但是总比完全遮挡要好。】

?想看西羚墨的《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吗?请记住[]的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听到这里,有秦朝矿工家庭的妇人立刻积极地去找针线:“口罩这么有用?这可太好了!”

她的丈夫难得回家探亲,看到妻子忙碌起来,想要说什么,话还没说出了,“咳咳咳”的一阵猛咳。

妻子急忙去给丈夫端水喝,一杯水下肚后,丈夫才缓过来。

此时他的脸色已经咳的通红,看向妻子的眼里满是愧疚。

他沙哑着声音:“是为夫没用,让你操心了。”

“我今晚就做口罩试试!”妻子怜惜的轻轻抚着丈夫的背,帮他顺气,一边看着天幕上的口罩模样,思考着可行性。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