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6 章 医学与生命10(2 / 2)
“医学不过是小道尔,怎么能入三皇庙!”
“不愧是蛮夷,难怪不到百年而亡!”
“三皇什么时候成为医家三皇了!”
“这明明是我儒家的三皇!”
与之完全相反的,是医家弟子齐齐陷入过年一般的喜庆气氛。
“医学怎么不能入?有本事一辈子别看医生。”
儒家弟子立刻回怼:“我生病了才需要看医生,没病就根本不需要医生,凭什么让医学入三皇庙?”
兵家人同样愤怒:“就是,兵家都没入,凭什么医家入!”
其他百家一个比一个激动,打嘴仗的、撸袖子的,齐齐上阵,就差直接动手围殴医家弟子。
在朝堂之上的,碍于帝王,只是打嘴仗,口水喷的医家弟子非常嫌弃,戴上口罩对骂。
在民间的就直接当街打起来都有,但是医家弟子或许比不过兵家弟子的强悍体魄,却懂经穴,打架时喜欢点麻穴,其他弟子打着打着开始哀嚎:“我手麻了!”
“我脚麻了!”
“医家人阴险!”
……
不管怎么骂
,医家人这一轮,都是赢了。
【元朝,或者说蒙元,文明很短暂,成吉思汗时期才发明蒙古的文字。】
【或许正因为自己没有,所以对所有文化都很重视,并不是现代网络上所说“蒙古野蛮什么都不管才野蛮生长”,事实上从成吉思汗到元顺帝,对科技、对工匠,以及对医术、对商人都是非常重视的。】
【他们唯独不重视儒学,所以在元朝科举的次数非常少。也可以从中看出为什么忽必烈与儿子真金有矛盾,元朝统治者主打的是一个实用性,就算忽必烈重视“儒”也更多是的兼容并济的政治手段,与其说他信儒,不如说是信王者的霸道。】
知道蒙元灭了宋朝的宋朝文人气到什么风度都顾不上了,在街头,在酒楼,在家中,激情开骂:
“蛮夷不愧是蛮夷,竟然连科举都不开!”
“重视的都是下九流,难怪没文化!”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工匠不过是末端小流,商人不事生产还不如农人重要,竟然不开科举,都没人读书了吗?”
然而被儒生压制在头上许多年的其他百家感到了一阵畅快,顿觉扬眉吐气,甚至很想当面嘲讽一句:
你儒家也有今天!
.
“王者的霸道?后世似乎对我蒙元不开科举并没有什么意见。”真金越看越不理解,忍不住当着父亲的面出声,“莫非后世也不学儒?”
忽必烈突然沉声道:“真金,你好好看看。”
“父亲,我……”
“你不是总认为我不懂儒家,认为我不懂文化,现在好好看看,未来的华夏。”忽必烈深深看向太子真金,“天幕屡屡提到‘科技’,提到了农耕、工业、商业、医学,提到了兵家墨家,唯独对儒家多有贬低,并没有提到士农工商的‘士’。你自己好好看,好好思考思考。”
“是。”
真金也不理解,士农工商,不是士在最前面吗,为什么天幕一直不讲“士”?
难道后世完全没有“士”?
可治国只要靠的就是“士”,没有文士,后世怎么治理的国家?
身为太子,他选择哪一条道不仅仅是个人喜好,也有他自己的政治偏向。如果扶苏认为大秦百姓应该休养生息一样,他作为未来的元二世,同样认为元朝不应该继续征战,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应该休养生息,恢复农业和生产。
他不是傻,也没有儒家洗脑,同样不认为扶苏被儒家洗脑了。
作为太子,作为未来的皇帝,一直是很清醒的在选择未来的治国方案,只是很明显,都不被开国君王所喜。
真金不知道,天幕提醒了母亲和自己的死后是改变命运,还是改变不了,但他必须想要知道,他的政治观点,到底适不适合眼前的大元。
【蒙元非常好战,重视工匠与医学很重要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军事所需。】
【在频繁的战争中,南下的军队和北上的民众,使人口不断迁徙
,让疫病更多的流传,加重了医疗保障的负担。】()
【由于军事、贵族、百姓对医疗卫生的现实迫切需要,医学人才很早就引起了蒙古统治者的注意,即使在早期执行严苛的民族政策中,通译、医生、特殊工艺师乃至军将、官员,都会因特殊技能和机遇摆脱奴隶地位,成为被帝王倚重的人才。】
?想看西羚墨写的《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第 126 章 医学与生命10吗?请记住.的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这元朝皇帝,反而比我们汉人自己的皇帝开明。”
明朝时期,有部分工匠小声议论。
老一点的长辈嗤笑一声:“想什么呢,开明的话为什么那么多起义的?你以为只有我们现在的皇帝一支起义军吗?大家都活不下去,天底下遍地都是闹事的。”
工匠有些不解:“可是天幕这个听起来不错啊。”
“立国之初,要收拢人心罢了。”经历过许多事情的老人冷笑,“等天下稳定了,汉人温驯了,就开始恢复真实的嘴脸。”
说着,他自己突然忍不住叹气:“别说这蒙古皇帝,哪个皇帝不一样哦。”
有外敌威胁时,就对自己百姓客客气气,各种政策各种福利;
一旦真正的天下太平,看似好像周围敌人都打平了,就开始恢复统治者的真实面目,奴役,压迫,随之而来。
老人对天幕上所谓的开明君王根本不感兴趣,他更感兴趣的是后世。
不知道后世的平民百姓,还用受到这样的压迫吗?
千年以后的世界,与现在有什么不一样?
【1261年,太医院使王猷向元世祖奏报请求恢复因为战乱荒废的医学校,忽必烈下旨给中书省长官忽鲁不花,派遣太医院副使王安仁,悬挂金牌,前去随路,设立医学。】
【忽必烈下令,各科医学生必须学习《素问》《难经》两部医学理论著作,和由北宋太医院编纂的《圣济总录》,公元1284年,又令翰林承旨撒里蛮、翰林集贤大学士许国祯,集诸路医学教授增修《本草》。】
【公元1285年,忽必烈再次下令,让今后从医者必须精通四书,这里的儒家四书是作为医者的道德要求“四书实为学之本,进德之门”,同时还要求掌握《尚书》《春秋》等儒家基本经典。但是大家需要注意,这时候已经属于医为主,儒为辅。】
一句主辅不同,让各朝的儒生和医者再次掐起来。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十三科,以及宋朝的针灸铜人,并且有了新的发展。】
【宋人王惟一用青铜浇铸的人体经络腧穴模型,在宋朝时供医学临床使用,并且绘制图经颁布各州。两个铜人一个放在医官院,一个放在相国寺。】
【到元朝时期,因为战乱,也因为年久失修,王惟一铜人损坏到无法使用,直到1265年,尼波罗人阿尼哥将之修复完成,被安置在了三皇庙,再次恢复使用。】
三皇庙内有历代名医像,东有神机堂,神机堂里就放着铜人、针灸图二十四幅。
五脏旁边注释为溪谷所会,各为小窍。
又刻针灸经于石,
() 其碑之题篆是宋仁宗的亲笔御笔。
.
“咦,这不是我大明的针灸铜人吗?”大明太医院的太医看到天幕放出来的针灸铜人模样,顿时觉得十分熟悉。
洪武年间,针灸铜人被朱元璋从三皇庙取入宫中,只留下图经,从此,针灸铜人就成为了深宫之宝。
【从此之后,不少学医者会把铜人腧□□描摹下来,拿回家中,在书房甚至卧室的墙上悬挂经□□,日日观看,早晚查看审视学习、】
【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哦,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熟悉?】
古代的中医馆,挂着腧□□;
现代的中医馆,墙上依然挂着腧□□。
荆咕将古今两个中医馆的图片并排放在一起,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对比的不同之处与相似之处。
尽管画法不同,色彩不同,但是许多相似的穴位与经络,仿佛是不同时空相同的文化脉络,将从古至今的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文化串联在一起,一直深入华夏文明的骨髓,深入历史画卷的底色。
初时,看着不起眼,但是摊开之后细细查看,就能看出那共同的文化交叠。
.
蒙元时期的医者,看到后世的中医馆,再看看自己的中医馆,突然有种热泪盈眶的感动。
尽管时空相隔千年,但是那熟悉的药柜,熟悉的腧□□,熟悉的经络穴位,仿佛在告诉他:你虽然看似渺小如砂砾,但是你的努力汇聚入医学,依然一起流传到了后世,造福了后世子孙。
“他们没有忘记,没有忘记……”医者喃喃低语,似乎在说给病人听,也是在说给自己听。
【说了针灸铜人许多次,从宋朝说到元朝,那么针灸铜人如何使用呢?】
荆咕放出一个简单的模拟效果动画:
在教学或者考试时,先在铜人体表涂蜡,使穴位、经络被覆盖,孔穴亦被蜡堵住,再向铜人体内注水,让学生选穴扎针,若取穴有误,则针不能入。若取穴正确,则水可以从拔针之后的针眼里射出。
.
“快快快!记下记下!”
先是清晰的大幅腧□□,然后是针灸铜人的全身图和穴位备注,如此清晰,让帝王和民间有条件的名医都激动起来。
天幕已经给他们提供了如此清晰的资料,这样还不能自制个针灸铜人,那就真是自己无能了!
一时之间,无数太医、名医都开始研制针灸铜人,有些技术不过关就与工匠合作,促进了医学与工业的双向发展。
当然,此乃后话,此时天幕依然在继续讲述,天幕下的古人依然在学习。
【比较特殊的是,蒙古人不如儒家这么重视所谓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也”,所以元朝的医,是会用尸体解剖的方式来进行临床试验与治疗,这又是医学界的一大改进。】
根据史料记载,蒙古医生会取死囚来进行尸体解剖。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元人不怎么重视绘画的原因,
并没有元朝的人体解剖图流传下来,是一大遗憾。
但是元朝有元翰林学士忽公泰,著《金兰循经取□□解》一书,该书绘有脏腑前后兔,手足三阴、三阳图,以及十四经络流注等,各为注释,并有附图,对当代针灸学家和后世针灸学家有不少影响。
还有忽思慧著《饮膳正要》3卷,该书包含了蒙古、汉族、回回、藏族等各族人民常用食物和食谱,分为养生、妊娠、乳母等等专门篇章,还插入了精美的图画,能够从书中看到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非常具有价值。
沙图穆苏,撰有《瑞竹堂经验方》15卷,描写有北方各民族的用药特点,内容同样丰富。
【元朝朝廷对医学生的要求同样十分严格,“诸医人于十三科内,不能精通一科者,不得行医”,同时也有职业技能的考核。即使考试合格,在日后发生医疗事故,医学提举司的主管负责人和医学教授都会受到牵连。】
【元仁宗:“考试若是有徇私舞弊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在医学院学习过的医者,日后若是用错人害死人姓名,同样得严惩。”】
【元朝时期,还有了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医学学术交流会议。】
每月朔望两日,三皇庙前,都会有医生学术交流会议。
到了这一天,各地的三皇庙前十分热闹,当地或者外地的医生汇聚一堂,一起交流近期的诊治情况。
比如医生们会介绍自己看过的病人,是何情况,怎样的病因,如何诊治,疗效如何等等。
.
“这个不错!”
赵祯立刻吩咐:“大宋也可以学!”
总是元朝学大宋,大宋也可以学习元朝。
虽然以宋朝注重文人士大夫的风气不可能医学入三皇庙,更不可能废除科举,但是这个学术交流会议还是很好学的,并且很快得到了官员们的认可,效率很高地开始讨论医学学会交流会议在哪里办比较好,得拿出什么章程,甚至引申到了其他行业。
【元朝同样注重医书的编纂,民间医学教育开始蓬勃发展,为医药典籍的编辑、出版、流传、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朝廷重视医书之后,对民间也有影响,当时流行的医书语言精炼,甚至出现了诗词曲赋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更便于初学者记忆和背诵。比如曾世荣的《活幼心书》《活幼口议》等。】
【最大的优点,就是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原本医药落后的状况也得到了改变,传统的中原医药和少数民族医药得以互相借鉴和补充。】
在一片深绿浅绿交叠的大山里,肤色黝黑的当地向导挠头:“少数民族不是巫吗,还有医?”
李时珍耐心解释:“汉族远古时期也是巫医不分,都有一个发展过程。”
“哦,那他们擅长什么?语言与我们汉族不一样,是不是擅长的也不一样?”向导无意间一句话,让李时珍微微顿了顿。
“许多少数民族地处深山,或者荒郊野岭,经常与虫蚁蛇鼠为伴,在处理瘴气或者蛇毒之类的确有更为精妙的手段。”正在到处寻药记录的李时珍受到启发,“或许,我也可以去跟那些少数民族学习学习。”
他的目光悠远地投向远处的苍茫大山。
原本听说这里的少数民族不欢迎外人很难接触,甚至还会用涂了毒药的毒箭来驱赶,为了小命,原本打算在外面采采草药就离开,经过天幕这么一说,他有了新的想法。
来都来了,不深入去探险一下,岂不是白来?
想到这里,李时珍调转脚步,义无反顾朝着深山的方向走去……
【当然,元朝短暂,也注定这些医学相关的措施无法长久。】
【元朝末年,资金的匮乏让三皇庙建立起来之后,缺乏必要的管理与维护,地方上的吏治腐败,也让医学教育无法得到好的引导,于是,地方上开始庸医横行、假药泛滥,甚至成为了元朝文学作品创作的主要话题。】
【庸医泛滥的后果之一,就是民众对医生失去了新人,医患纠纷越来越多,很多百姓宁愿相信巫师相信祝由术。】
【我们后世经常听到“蒙古大夫”,“蒙古大夫”有两个意思,一个单纯是客观的指蒙古族的从医者,另一个就是一个贬义词,意思跟半吊子大夫差不多,根源就与元朝时期的蒙古大夫有些关系。】
【但是,蒙古大夫,真得水平很差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