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41 章(2 / 2)

加入书签

朱翊钧思维活跃,反应敏捷,他这一说就明白了:“大伴的意思

() 是,当我们从手工业和做生意征收足够的税赋,就能减少一些田赋。”

冯保点头:“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朱翊钧皱眉:“可我们并不鼓励百姓去做生意,而是鼓励他们回到土地上。”

重农抑商是历朝历代的国策,明朝也不例外。嘉靖四十四年和隆庆二年的殿试策问,也都有相关讨论。

冯保举起手中的笔:“举个例子,商业流通就是我把这支笔卖给殿下,殿下付给我相应的银钱,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创造价值,只是将商品价值从我转移给了殿下。”

“如果大家只看到真金白银的利益,都去转移价值,而不创造价值……”

朱翊钧抢答道:“那我们就没有饭吃了。”

“无论是工业革命还是商业革命,前提一定是农业革命。”

朱翊钧又问:“什么是农业革命?”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提高生产力,寻找和培育更优质的农作物,来提高粮食产量,用更少的人,产出更多粮食,释放劳动力,发展其他产业。”

朱翊钧重复他其中一句话:“寻找和培育更优质的农作物……”

冯保顺口答道:“是这样。”

朱翊钧却说:“这有什么困难的?”

冯保惊讶反问:“这不困难吗?”

朱翊钧却又垂下眼眸,有些沮丧的说道:“可惜我不能时常出宫。”

“啊?殿下又想出宫去玩了。”

他俩从税赋问题聊到了产业结构,又聊到农业革命,到最后各说各的,驴唇不对马嘴。

“人丁丝绢”案拉扯了几个月,内阁多次发文催促事件进展,拖肯定是拖不过去了,均平税银,其余五县又不接受,事情眼看要陷入僵局,在多方讨论之下,出过好几个方案,大致意思是五县承担一部分,承担一部分,比例不同而已,但均未能协商一致,最后改来改去,勉强给出一个。

“人丁丝绢”税每年6145两,仍旧由歙县一县承担,但他们负担的均平银减少2530两,由徽州府军需银1950两,金衢道解池州府军饷银抽出580两,合计2530两进行冲抵。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和稀泥的方案,并且还成功把其他五县摘出去了,他们一两银子也不用承担,而是把其中两千多两税银摊派到了军费开支当中。

此方案一出,大家都心照不宣,与此案件有关的各级官吏也表示此方案甚好,官民两便。

只有海瑞在奏疏中提到,歙县找到一份曾经当地颇有名望的乡宦申文,说明“人丁丝绢”税本就属于徽州府,的确有胥吏作祟,才使得歙县独自承担。

皇权不下县,知县频繁调动,当地最有话语权的就是这些乡绅乡宦,他们的申文很有分量。

现在事情明了,其余五县对对事实真相置若罔闻,就是不肯均摊这笔税银。几个县上完乡绅还组织起来,专门成立议事局,应对此事。

朱翊钧算是看明白了,什么民变不民变,就是

这些掌握了土地、财富和话语权的乡绅在搞事情,他们就是以此要挟朝廷,维护自己的利益。

朝中许多大臣同意的方案,朱翊钧却不同意。

他是皇太子,又是隆庆仅有的两个儿子中的嫡长子,即便抛开这些不谈,他在隆庆心中的分量也是及重的,这些大臣加起来也不及他。

隆庆自己没什么主见,也拿不出个解决方案,只能对大臣下旨:“再议。”

进讲时,朱翊钧心不在焉,询问张先生对此案的看法。

张居正拿着书,无奈的看着他:“殿下现在的首要任务是……”

“读书,我知道。”朱翊钧双手交叠着放在书案上,嘟着嘴,“因为我从头关注此事,只是想最后能有一个公平的解决方法。歙县受了两百年欺负,其他县联合起来闹事,所以,就该让他们继续被欺负下去吗,这是什么道理?”

他这个年纪,心中有着强烈的秩序感,最在意公平正义。

但朝中那些老而弥坚的官吏,他们只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管他谁受委屈,只要不闹事就行。

张居正盯着他看了半晌,最后沉吟一声,说道:“殿下,这件事交给我来处理,你看如何?”

朱翊钧问道:“张先生要如何处理?”

张居正笑而不答:“殿下稍安勿躁,等等看就知道了。”

张居正说“交给我来处理”的事情,最后都能完美解决,朱翊钧一向信任他的张先生,转而舒展眉头:“那好吧。”

张居正晃了晃手里的书本:“现在可以读书了吗?”

朱翊钧赶紧把他刚才讲的背了一遍,讨他欢心。

没过几日,张居正一出手,就以雷霆之势,迅速解决了此案,其余人等,不再有异议。!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

希望你也喜欢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