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96 章(2 / 2)

加入书签

少卿躬身请罪:“臣不知。”

朱翊钧道:“也没见有人吃过。”

少卿继续躬身认罪:“贡品乃是各地是献给陛下的珍贵、稀缺之物,寻常百姓家里,难以得见。”

皇帝都只能靠人家进贡才能吃上一口,百姓连吃都没吃过,更谈不上种植。

朱翊钧给了他几根,让他拿去研究研究,看能不能种出来。

到了八月秋闱,朱翊钧又迎来一个好消息——李承恩考中了举人。

朱翊钧虽然早在两年前,就颁布法令——宗室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

然而,今年秋闱开始之前,朱翊钧特意统计过。参加秋闱的宗室寥寥无几,除了李承恩,更无一人考中。

表哥简直就是个天底下的宗室皇亲做了个表率,朱翊钧欣慰至于,还很期待明年的春闱。

这一日,朱翊钧收到来自广西的奏疏,广西总兵官俞大猷,称病请求告老还乡。朱翊钧掐指一算,他这位师兄今年七十七了。老当益壮,坚持到现在才告老还乡,还是因为身体原因。

朱翊钧不敢耽搁,先下了道谕旨,升广西总兵官俞大猷为左都督,又荫他的儿子俞咨皋为指挥佥事,再批准他告老还

乡。

还觉得不够,又赐飞鱼服【1】,赐银币。

朱翊钧想了想还觉得不够,在宫里翻出一大堆珍贵药材,一并送过去。

他如此心虚不宁,是预感到了俞大猷大限将至。对方远在千里之外的广西,朱翊钧不能像看望谭纶一样去见他最后一面,只能用这种方式让他知道,天子记挂着他,并感念他忠勇为国,老而弥笃,荡平倭寇,镇守两广,所到之处屡有大功。

果不其然,数月之后,传来俞大猷去世的消息。朱翊钧赐谥号武襄,辍朝一日。

在他小的时候,冯保把东南抗倭之战当睡前故事讲给他听,胡宗宪、徐渭、俞大猷、戚继光、谭纶、刘显……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这些故事里的英雄,他都已经见过。

如今,他长大了,这些人也老了,谭纶、俞大猷去世,胡宗宪、刘显也已经六十多。终有一日,他们每个人都会离开朝堂,甚至离开人世。

但大明不会忘记,他们在那场旷日持久的抗倭战役中所做出的贡献,正因为有他们的努力,才有今日东南地区的富庶和安宁。

次年春闱,李承恩果真没让他失望,高中进士。朱翊钧看过他的策论,和那些从小寒窗苦读几十年的士人没法比,但也写得不差,观点朱翊钧很欣赏。

令朱翊钧惊喜的是张懋修的文章,上次落榜,蛰伏三年,字迹工整漂亮,文章也写得稳重多了。朱翊钧听读卷官读了一遍,觉得不过瘾,又拿过来自己读了几遍。

读完之后,意犹未尽,钦点为状元。

大臣们眼观鼻,鼻观心,三年前张嗣修榜眼及第,两年前张若兰立为皇后,现在张懋修又钦点为状元。

什么好事儿都落在他们张家头上,者不合适吧。

朱翊钧丝毫没觉得哪里不合适,文无第一武无第一,眼前这一十四份策问卷中,他哪怕不看名字,只读文章,也觉得张懋修写得最好,钦点他为状元,有什么问题?

张敬修的文章,他就觉得没有那么好,就事论事,给他调到了一甲一十名开外。

除了李承恩和张家兄弟,朱翊钧还关注到一个人,无锡籍考生顾宪成。

当初在华亭,朱翊钧曾与他同桌共饮,听过他许多观点。其中有一条,朱翊钧觉得很有意思——他认为朱熹是继孔子之后集儒学大成之圣人,抨击王门心学宣扬种种虚、空、玄的主张是佛学禅宗,他自己则提倡“躬行”和“重修”。

朱翊钧并不关心他主张“实学”还是“虚学”,但朝廷中,王门传人太多,需要他这样的反对者。

张居正把亲爹接来身边,悉心照料,但张文明先生毕竟年纪大了,八十来岁,再怎么努力,也只多活了一年多,还是死了。

当年朱翊钧嫌弃丁忧时间太长,允许官员,只回家一年半载,回来之后可官复原职,非得守满三年的,要么不再起复,要么到各部观政一年半载。

认为与理不符,激烈抗议的大臣,都回家歇着去了,那些本来就不愿丁忧太长时间的大臣,嘴上说着“这不好吧”,身体却很诚实。巴不得回趟家,安葬好父母,就回来。

现在,朝中大臣凡有父母去世者,长则一年,短则半年,都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已经成为了常态,没有人觉得不妥。

张文明是张居正的父亲,也是张若兰的祖父,自然也算朱翊钧的祖父。

他甚至劝张居正趁此机会,回家多休息一阵,把身体养好,不必担心国事,放心交给自己。

“我是先生的学生,定会坚持先生的治国之道,将变革推行下去。”

张居正忽然发现,他并没有别人想象中那么眷恋这个首辅的位置,他只是放心不下。

现在,他的学生完全继承了他的政治理想,那些反对变法的既得利益者,也在几年中被他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

他就算致仕归去,也没有遗憾了。

朱翊钧似乎从他的神情中看出了什么,连忙拉着他的手说道:“但是不要太久,我会想念爹爹的。”

这一声“爹爹”叫得,张居正心都化了,幸而文华殿内除了他俩,只有冯保。!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

希望你也喜欢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