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09 章 一百零九(1 / 2)

加入书签

问司马光要卷子的人懵了,光有解析没有题目,怎么看?司马公是认真的吗?

司马光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脸上闪过一丝窘迫,犹豫了一下将手里的卷子递了出去。

他写的又不是什么大逆不道之言,没有什么不可示人的。

况且他也不觉得解析有多正确。

本该是各抒己见的题,为何要有参考答案?

拿到卷子的年轻官员将卷子带回了翰林院官署,翰林院其他官员知道后都围了过来。

晚唐以后,翰林院的地位直线上升,早就不是过去的皇家艺术委员会,而是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

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具体表现[1]。

在宋朝,翰林院最不缺的就是读书人、才子。

听到是司马光的卷子,众人都好奇地围了上来。

司马光自小就有神童之称,学识渊博,宝元元年中进士甲科,先后任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御史中丞等职,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然而卷子一打开,众人:“!?”

有人倒吸了一口冷气,“三十七分?这真是司马公的卷子?”该不会是拿错了吧?

如今朝野上下谁不知道司马公效仿当年的司马迁编撰《通鉴》一书,编撰《通鉴》的司马公才三十七分?

嘶——好恐怖。

“可是这确实是司马公的字迹……”

“还是先看看司马公是如何作答的吧。”

半个时辰后,围在最前排看卷子的人抬起了头,眼神都有些空茫,神情恍惚。

司马公的答案和解析上的参考答案没有半分相似,怪不得司马公只有三十七分呢。

而且卷子上还提到了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从卷子上的答案可以看出司马公在这题上花费了不少时间,但很可惜一分都没有拿到。

题目问的是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参考答案很简单,相同点列举了几点,比如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了强烈的反对芸芸。

不同点也列举了几点,比如背景不同、根本目的不同、性质不同、结果不同。

但司马公的答案就不是这样了,司马公开头就否定了王安石变法,并且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引经据典批评王安石的行为,再通过举例事实来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是错的,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

看参考答案只花了几息,但看司马公的答案花了足足一刻钟。

几人心情不由微妙了起来,考试结束到出成绩有一刻钟吗?

似乎没有。

这么多人考试,卷子码在一起少说也有半人高吧?一刻钟是怎么能阅完卷的?

正想着,就听到有人小声道:“就我觉得司马公的答案没有错吗?为什么

一分都没有拿到呢?”

明明司马公的答案更好,有理有据,引经据典一一分析,怎么看都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再看解析上的参考答案……颇为一言难尽,若答题标准是这样,那只要读过几本书都能答出来,完全没有深度可言。

可偏偏就是以这些一言难尽的答案作为参考答案,简直离谱!

闻言,一个身着红色官袍的中年人忍不住道:“那如果是你考,你是会写司马公的答案,还是写解析上的答案。”说完又补了一句,“在你明知道正确答案的情况下。”

那人刚要开口,听到后面那句,话又咽了回去。在明知正确的答案下当然是写正确答案了,这还用问吗?

他们考科举不也这样吗?先打听主考官的喜好,然后写文章的时候投其所好,增加中举概率。

明知道主考官/官家不喜欢什么,还要写在答卷上,那不是脑子有病吗?

那人想了想,还是道:“可是司马公又不知道正确答案会是这个。这样的答案,谁会想到呢?”

“天幕考试又不是一两回,司马公都参加三回了,难道还不了解天幕考试的规则喜好?”虽然他只看了两回解析,但也知道天幕喜欢简洁风好吧。

长篇大论没有用,简洁凝练写出要点才是硬道理。

司马公的文章写得再好又有什么用,不对题就是不对题。

“可是,王公变法本来就不对啊。你之前不也是这么说的吗?”你现在是承认王公变法对了不成?

话音一落,众人看刚才说话的人眼神不对了。

翰林院里大多都是旧党一派。

……

宋太祖位面

赵匡胤终于如愿从后世的忠臣手中借到了书,而且收获颇丰,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都拿到了一整套书。

赵普等大臣早就在赵匡胤收书的时候心里就打起了小九九,赵匡胤需要书,他们也需要啊,他们也没及格呢。

这不,赵匡胤一回来,众臣纷纷恭贺,“恭喜官家,贺喜官家,下回的地理考试,官家定能高中。”

又一个大臣道:“下回是考语文,地理在语文后面,按照天幕现在十日一考,官家还有二十日可以研究这几本地理书,再请几个擅长此道的大家为官家上课,定能事半功倍。”

言下之意,先考语文,官家你又不用考语文,先把语文拿出来让我们看吧,官家你现在应该看的是地理。

可惜赵匡胤带回来的书里没有语文书,考语文的几位大臣顿时露出愁容。

看赵匡胤的眼神也带上了恨铁不成钢,语文总分比其他门高,怎么可以不要语文书呢,官家你糊涂啊。

赵匡胤没理会这些臣子的目光,他弄来这些书容易嘛,要不是他下手快,就要被赵光义的后代截走了。

也不看看大宋后期都是什么场面,那些人比他还需要这些书改命。

要不是大宋忠臣多,他还未必能拿到这些书。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