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诺贝尔文学奖的苗子(2 / 2)
张张笑脸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亚洲人民的美好情谊。
亲爱的朋友们,中国人民热烈欢迎你们!
这一天,喜庆的钟鼓馀音不断,欢快的歌声缠绕难绝,盛大的聚会开幕,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向亚洲张开了怀抱。
是夜,燕京无眠。
翌日,是亚运会赛程的首日比赛。
首都体育场的比赛门票早已经被热情的观众抢购一空,体育场一早就被数以千计的观众所占据,前来采访首日赛程的媒体更是挤爆了媒体区。
同时,还有亿万观众守在电视机前,期望能在第一时间见证运动健儿们的精彩表现。
本届亚运会的第一场比赛是男子体操,所有媒体和观众的目光都投向了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的中国国家男子体操队。
1982年,李宁在第六届世界杯体操锦标赛上横空出世,一鸣惊人,拿下5金一银,一举将中国的男子体操项目带到了举国关注的程度。
所有人都在期待着年轻的男子体操队为大家带来一个惊喜。
年仅17岁的李小双在万众瞩目下走上赛场,他满身练就了肌肉,可稚嫩的面孔却透着丝丝紧张,形成强烈的反差。
「爸爸,大哥哥飞得好高啊!」
林朝阳一家坐在首都体育场的观众坐席之中,此时场上正在进行的项目是自由体操。
场上的李小双旋风般启动,跳跃丶旋转丶翻腾,他的每一个动作都乾净利落,身姿优美,在空中划过一道道弧线,充满了艺术美感。
体育场内的观众们目不转睛的观看着,直到他一套动作结束,场内立刻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小小年纪的晏晏也被这套行云流水又充满爆发力的动作所震惊,这是她第一次看自由体操,感觉场上的大哥哥好像在飞一样,于是惊叹着问林朝阳。
「大哥哥表演的这个叫自由体操。」林朝阳笑着解释道。
「我看这个李小双跳的不错,进决赛没一点问题,说不定能拿个金牌!」陶玉书说。
多年以来,体操一直是中国队的强项,也是亚运会前大家讨论最多的项目之88年中国体操在汉城奥运会失利,李宁丶楼云等名将又先后退役,体操队青黄不接,大家不免担心。
陶玉书虽然是外行,但看李小双的动作乾净有力,敏捷果断,肉眼可见要比前面几个选手强了不少,因此才敢大胆断言。
「你说能拿金牌,那肯定能拿!」林朝阳笑着说了一句。
陶玉书也笑了起来,「要都照我说的,中国队最好把金牌全拿了!」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你好歹也给友邦们留点啊!」
「不是还有银牌和铜牌嘛!」
「好嘛!」林朝阳叹服于陶玉书的贪心。
亚运会第一天,有游泳丶击剑丶体操丶柔道丶现代五项丶赛艇丶射击丶跆拳道和武术等项目将共计决出31枚金牌。
在林朝阳一家在首都体育场看比赛的时候,从地坛体育馆处传来喜讯。
女子举重44公斤级比赛的选手邢芬,为中国队在亚运会夺得首枚金牌!
邢芬的夺冠只是中国队征战亚运会的开始,作为亚洲数一数二的体育大国,
中国队在许多运动项目上都有着强大的优势。
之后连续三天,中国队如同亚运赛场上的大魔王,狂揽奖牌。
李小双摘得男子团体和自由体操双料冠军丶沈坚强在游泳比赛中连摘五枚金牌丶摔跤选手宝玉在古典式一百公斤级决赛中勇夺金牌,实现了中国队在该领域国际比赛中零的突破··
亚运健几为国争光,民间的热情也一浪高过一浪。
除此之外,亚运会期间燕京街头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到处都是文化活动,
到处都是热情洋溢的市民和游客。
整个亚运会的赛程是半个月,陶玉书平时工作繁忙,只在燕京待到了十一,
便不得不回香江忙着公司的事。
林朝阳则留在了燕京,陪着两个孩子继续游玩。
自家门口举办的亚运会,十年难得一遇,夫妻俩都不想让孩子错过这样美好的童年经历。
到10月6日,为期半个月的亚运会赛程正式结束。
中国队以183枚金牌,107枚银牌,51枚铜牌的成绩稳居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之后的二三名分别是韩国队和日本队。
7日晚,仍旧是在工人体育场内,第11届亚运会闭幕式如期举行,场面依旧华美丶壮观丶热烈,却多了几分落幕的黯然。
夜幕低垂,工人体育场上空烟花锦绣,如落星点点。
「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雄壮燎亮的歌声伴随着烟花在燕京的天空中回荡着,成千上万的观众打出了「办亚运,盼奥运」的横幅,这句话正是林朝阳之前对张百发说过的。
借着烟花的光芒,工人体育场观众们在看台上打出的这些横幅,通过转播镜头,跨越了千山万水,展现在了亿万守在电视机前的中国观众面前。
这一次的盛会结束了,人们开始期待着下一次的盛会。
也许期待的不止是盛会,更是那个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翌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办完亚运盼奥运》,将昨晚亚运会闭幕式上出现在看台上的一幕讲述给了全国人民。
但凡是有点政治嗅觉的人,在看到《人民日报》上的这篇文章时,都能够察觉到这其中的不同寻常。
亚运会刚举办完,莫非中国马上就要申办奥运会了?
本来还沉浸在亚运会落幕馀温的老百姓们,一不小心被《人民日报》上的这篇文章弄的热血沸腾。
更有不少热心群众,纷纷像燕京市ZF丶亚组委丶中国奥委会等多个部门写信丶致电表达热切的心情与朴素的愿望,
借着亚运会的馀热,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关于申办奥运会的热烈讨论。
亚运会结束了,10月的第一周也结束了。
在亚运会期间,国际上发生了一件大事。
两德统一!
这桩足以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其实酝酿已久,去年东德政局动荡,
今年2月东德总理莫得罗访问西德,3月东德举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选举,两德统一步伐已经不可阻挡。
今年5月两国建立货币丶经济和社会联盟,6月柏林围墙拆除,8月东德人民议院决议并入西德。
到10月,分裂40多年的德国重新统一。
在举国关注亚运会的氛围下,这个消息并未在国内掀起太大的波澜,毕竟从去年到今年,两德统一已经宣扬了一年多时间。
老百姓们听到这个消息,唯一的感叹是:那些我们家失散的游子,何时才能回家?
亚运会结束,又在燕京待了两天,林朝阳正打算带着孩子回香江,却被王蒙带着马烽拦在了家门口。
「这是什麽情况?」看着两人如此兴师动众,林朝阳面露讶色。
「干什麽去?」
「回香江啊!」
马烽的脸上洋溢着激动丶亢奋之情,问:「你不知道?」
「知道什麽?」林朝阳被马烽问的一愣。
「你获奖了!」马烽高声道。
获奖?
林朝阳立刻反应过来,马烽说的应该是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
之前芦安·瓦尔特就说过,纽斯塔特是在10月份公布评奖结果。
「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林朝阳问。
马烽重重的点头,「没错!」
他急着问道,「没人联系你吗?」
「联系过,那都是一个多月前的事了。美国那边的出版社打电话,说我提名入围了。」
林朝阳最近都待在国内,不方便接打国际电话,兰登书屋是不太好联系上他的。
马烽满心庆幸,没想到他们文协竟然是第一个来跟林朝阳报喜讯的。
「多亏了聂华苓联系我们。昨天她听说了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结果,一看竟然是中国人,立马就联系上了我们。」
聂华苓是华人作家,六十年代定居美国,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教书。
她在1967年筹资创立了「国际写作计划」,旨在邀请美国以外的知名作家到美国来进行短期写作和文化交流。
到七十年代中后期,聂华苓组织的国际写作计划规模扩大,开始邀请诸多中国作家参与其中。
萧乾丶丁灵丶艾青丶汪曾祺丶茹志鹃丶王安仪等诸多知名作家都在近些年都通过这项活动到美国交流过,王蒙也是其中的一员。
聂华苓也因此与国内文学界建立了深厚的关系。
原来如此,林朝阳听马烽说完情况了然的点了点头。
王蒙一脸笑眯眯的调侃道:「你小子行啊,不声不响的又拿了个国际大奖!」
「这算什麽国际大奖,聂华苓没打电话之前,你们知道这个奖吗?」
「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王蒙哼了一声,「我怎麽就不知道?」
他去美国访问交流过,还真就知道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一点情况,反观他旁边的马烽面色有些尴尬,马烽是真不知道。
不过这都不重要,现在不是知道了嘛!
「朝阳,这下子你可又为我们中国文学争光了!」马烽拍着林朝阳的肩膀,
表情严肃,目光欣慰。
「过奖过奖。」
「没过奖!没过奖!」马烽说。
马烽之前确实没听说过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而他之所以把这个奖项看得这麽高,主要是因为聂华苓的一番科普。
比起芦安·瓦尔特的谨慎,马烽从聂华苓处接受到的信息多少带了些抬高的意味。
聂华苓跟马烽提起了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当年创办的初衷,说当年《今日世界文学》对诺贝尔文学奖一直以欧洲中心主义自傲的风格很不满意,多次发表过对评奖结果的不满和批评意见。
于是在1969年,刊物的爱沙尼亚裔主编伊凡·伊万斯克便提出了要创办一个国际文学奖项,用以对抗他们对诺贝尔文学奖的不满。
新生的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在评奖规则突出一个开放,它要求每位评委只允许参加一届评奖,并且每届只允许提名一位入围获奖者。
对入围者的国籍丶书写语言不做任何要求,只看文学成就和过往作品水平。
除此之外,在评审过程中,入围者要逐轮进行淘汰,每一位评委都要针对提名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而这些看法和意见都将在奖项结果公布之后,随之公开。
无论怎麽看,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开放性都要比实行评委终身制的诺贝尔文学奖高多了。
因而在这个奖项诞生之后,它也很快被美国文学界所接受并认可,被冠以了「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的称呼。
马烽真正看重的就是这个名号一一「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
而且聂华苓可说了,过去二十年间,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获奖者中,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可不在少数。
在马烽眼中,此刻的林朝阳,那就是一颗发着金光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苗子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