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不同的态度(1 / 2)
第301章 不同的态度
胜利油田附近的胜利海水淡化工厂。
经过连续三个月的施工,一条长度超过120公里的架空输水管道,从永安延伸到了惠民附近。
而该架空输水管道全部施工时间,仅仅用了96天左右。
此时从惠民向德州方向,大约100公里左右的直线上,沿途已经开工建设了大批的混凝土地基。
一艘大型的蓝鲸运输飞艇,吊着重量达到2000吨的泡沫矽构成的架空桥体,从邺城特种构件厂飞到惠民附近。
缓缓将泡沫矽架空桥体放下来,然后在地面人员的配合下,准确将桥体和下面的两个混凝土地基连接在一起。
与此同时,早已经运输过来的钢铁输水管道,也被施工现场的另一艘工程飞艇吊起来,稳稳地吊装到架空桥上。
虽然飞艇吊装让这一截钢铁输水管道和之前铺设好的管道连接在一起,但两者还有一点缝隙,电焊小队随即进入管道内部,从管道内部对连接缝进行全面焊接。
与此同时。
胜利海水淡化厂这边,其实已经有一部分淡化水被通过管道输向垦利区丶利津县等地。
但这些天产生的粗盐,已经达到了几十万吨之多,本来一开始工厂是打算参照南方的海水淡化工厂,将粗盐封存在矽丝编织的容器之中,然后就地进行填海。
但经过研究之后,还是觉得这样做不太妥当。
在其中比较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渤海的面积太小了,加上黄河丶辽河丶海河每年都在向渤海注入泥沙,近几千年来,源源不断的泥沙注入,已经导致渤海减少了很大一部分面积。
如果现在再增加一个粗盐填海,估计会进一步压缩渤海的水域面积,渤海作为内海,填海是非常不划算的事情。
因此公司和中科院进行了合作,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和讨论,终于找到了一个折中的处理方案。
只见此时的海水淡化工厂一侧,已经使用泡沫矽材料向远处的海面延伸,建造了一个大型的深水港。
这是一条粗盐输送带,将工厂生产出来的粗盐,源源不断输送到了码头,码头的泊位上,此时正停泊着几艘「船」。
如果从高空俯视下来,就可以发现这些船非常方正,几乎就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
这些船其实就是使用泡沫矽和矽豆丝作为原材料,制造出来的简易容器,每一个容器加上内容物,最大重量为2000吨,之所以是2000吨,主要是目前运输飞艇最大吊运重量为2000吨。
当然,这些方船并不是采用飞艇运输的,而是采用驳船进行拉运,通过海路运输到苏省的沿海,作为填海造陆的原材料。
之所以要拉到苏省沿海,一方面是东海属于公海,填海造陆自然不会损失自己的内海。
另一方面,则是看到今年激变的气候,从五月份开始,全球各地的沿海地区,海平面已经出现明显的提升。
按照这个趋势,未来南极洲冰盖如果大面积溶解,后果就是沿海低洼地区被彻底淹没。
因此国内已经在计划建造全新的沿海堤坝,特别是低洼的苏省沿海丶长三角地区丶珠三角地区,这些可是国内的精华地带,自然不能放任海水淹没这些地区。
如果是以前,要建造如此大面积的堤坝,可能所有人都会觉得劳命伤财,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泡沫矽材料可以将建造成本压低近一半,而且堤坝建设时间可以压缩到大约三分之一左右。
如此一来,沿海堤坝就成为了可能。
其实苏省沿海地区丶长三角地区丶珠三角地区,已经在行动了,他们各自拿到了海陆丰公司的技术授权,现在开足马力生产泡沫矽材料,准备先建一圈高度在海拔20米左右的沿海大坝。
同时为了保证未来不影响海运,这些地区计划在沿海大坝之外,浅海区建设人工岛屿,作为新的人工港口。
没有办法,国内现在已经是全球减碳最好的地区了,但仍然压制不住全球变暖的大趋势。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全球其他地区的碳排放还是居高不下,特别是这几年叫嚣着要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的天竺,其发展工业过程中的各种污染,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
而欧美又三天两头烧森林,导致大量二氧化碳不断增加。
哪怕是国内通过改造沙漠和种植大豆,减少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仍然挡不住全球不断增加的碳排放。
越来越极端的天气,让国内不得不思考未来海平面上升的负面影响。
既然海平面上升难以阻挡,那提前做准备,自然是当务之急。
不过之前和埃及合作的那个项目,倒是可以延缓海平面上升的时间。
那个洼地有1.5万平方公里左右,至少可以容纳一部分新增的海水。
另外海水淡化工厂不断抽取的海水,也可以减少海洋的一小部分水量。
只是这些项目,终究是杯水车薪,面对不断溶解的南极洲冰盖,还有变化无常的北冰洋冰盖,海平面上升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目前胜利海水淡化厂生产的粗盐,通过方船组成类似于京杭大运河常见的蜈蚣船那样,直接拉过去苏省沿海,然后将方船的水密舱凿穿,方船就会自动沉入海底。
方船的设计分为三个格,其中前后两个格子就是填装粗盐的,中间那个格子则是提供浮力的。
此时码头上,一艘已经填装好粗盐的方船,工作人员将一部分泥沙倒入,在粗盐表面形成一层阻隔层。
紧接着吊来复合了矽豆丝布料的钢板,将钢板牢牢固定,最后通过电焊,将整个面板焊死。
几个工作人员拿着防腐漆,将焊接的位置,喷涂了好几层,还附上几层稀疏的矽豆丝纱布,增加整体强度和耐腐蚀性。
随着这艘方船密封好,20艘方船连接在一起,通过驳船拉动,沿着沿海的航线,缓缓向苏省沿海行驶过去。
这些方船都是一次性产品,到了目的地就直接凿穿浮力舱。
↑返回顶部↑